涠洲岛南湾珍珠养殖水下拍摄记

涠洲岛南湾珍珠养殖水下拍摄记

         2021年5月14日上午,应北海电视台《古珠池里育珠人》节目组朋友之邀,潜水拍摄涠洲岛南湾珍珠养殖场的水下镜头。

        南湾,位于涠洲岛南面,开口向南,由西面弧形的岩石海岸和北面沙质海岸合围而成。西端为鳄鱼嘴,东端是猪仔岭。鳄鱼山位于涠洲岛西南角,是涠洲岛海拔最高处,远观像一条低趴的鳄鱼,嘴贴海面,静候猎物。东端的猪仔岭,涨潮时与主岛被海水相隔,因过去盛产猪仔螺(阿文绶贝Mauritia arabica)而得名,形似一头顽豚,拱首向南,迎浪听涛。

        涠洲岛因火山喷发而成,南湾即当年火山喷发时的火山口。如今,南湾是一处湛蓝的海湾,晴天风平浪静之时,波光粼粼、渔帆点点,阴天风疾潮涌之际,恶浪滔天、惊涛拍岸。长久以来,南湾是渔民泊船靠港之处,也曾是岛上为数不多的贝类养殖海域。目前,部分海域养殖的是培育南珠的珠母贝。今天,我要潜入水下观察并拍摄珠母贝吊养的情况。

        “珠还合浦”典故,使得合浦珍珠声名大噪。明代的屈大均在其所编的《广东新语》中写道:“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白色,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南珠自雷、廉至交趾,千里间六池,出断望者上,次竹林,次杨梅,次平山,至乌坭为下,然皆美于洋珠。”据说,断望就在涠洲附近(图 1)。可见,自古以来,涠洲就产上品珍珠。汤显祖在其诗《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中写道:“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也可证涠洲珍珠自古为奇珍。直到今天,在涠洲潜水,仍可偶见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白蝶贝),说明涠洲的珠母贝古今皆有。如此说来,在涠洲岛养殖马氏珠母贝,倒也不乏地利。

图 1 七大古珠池位置图

        古时候采珠,采的是天然珍珠。到明代,天然南珠因过度采集已基本枯竭。如今,我们所见的珍珠,几乎全是人工培育的珍珠。所谓人工培育的珍珠,就是将人造珠核植入珠母贝的组织中,珠母贝分泌珍珠层包裹珠核,如此养殖珠母贝数年,人工培育的珍珠即可收获。

        上午10时,我带上潜水装备和摄影器材,乘木制机船前往南湾珍珠养殖场。离岸不远就是马氏珠母贝吊养处,一排排浮球被缆绳串起浮在平静的海面上,绳下吊养马氏珠母贝。

        我潜下水去,看到吊养马氏珠母贝的长方形片式笼吊在缆绳之下水深约1米处,每个网兜封装2列马氏珠母贝,每列5组,每组4只(图 2)。养殖场的老板告诉我,这是他们从日本学来的珠母贝吊养方式,用片式笼吊养珠母贝的好处是方便珠母贝的清洁、有利珠母贝的摄食,还因透水性好而较抗风浪。

图 2 吊养在网兜中的马氏珠母贝

        马氏珠母贝的吊养,除了长绳法,还有浮筏式。完成长绳法吊养马氏珠母贝的水下拍摄后,我转移到附近的浮筏处,再次下水拍摄浮筏式吊养的马氏珠母贝。浮筏之下延绳吊着两种马氏珠母贝养殖容器,一种是锥形笼,一种是箱形笼。锥形笼中装着插核受伤的马氏珠母贝,箱形笼里是正在作术后处理的马氏珠母贝,即植入珠核后对珠母贝进行处理,让珠母贝恢复元气。

图 3 浮筏下吊养的马氏珠母贝

        就在我进行水下拍摄的时候,一群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出现了,它们反复地绕我群游。显然,我这个外来者侵犯了它们的空间,它们正在打量我这个不速之客并显示其捍卫“主权”的姿态。好吧,不多打扰了。完成拍摄后,我浮出水面,松开呼吸器咬嘴,深吸一口自然的空气,身体完全放松了。

        涠洲岛南湾的马氏珠母贝养殖,始于日本的白鸟公司,于1997年至2000年间开展。目前南湾的马氏珠母贝养殖是北海市所部署的“振兴南珠产业、弘扬南珠文化”行动的产物。北海市珍珠产业曾经辉煌。1958年11月,我国第一颗海水养殖珍珠诞生于北海。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合浦县的珍珠养殖场从 26个发展到1728个,从业人员由377人增加到15368人,珍珠产量由35千克猛增到5230千克,销售金额达到9365万元,形成了人工育苗、养贝、人工植核、育珠、收珠、收购、加工、销售等较完善的产业体系。1991年10月10日,北海市举办了首届国际珍珠节。1995年,北海市珍珠产量达到巅峰的8.8吨。但渐渐地,曾经是达官贵人炫耀身份的珍珠,沦为了平头百姓的寻常饰品,甚至于乳臭未干的小姑娘项下也挂上一串。珍珠价值因珍珠品质低劣而贬值,北海珍珠产业盛极而衰,“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也成调侃,聊以自慰。

图 4涠洲岛上保留的日本白鸟公司当年养殖合浦珠母贝时所建的建筑

        自古以来,珍珠即珠宝。王建在《海人谣》中写道:“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足见当年采珠者之艰辛和拥珠者之奢侈。关于珍珠,古人的认识与今人不同,正确的认识经历了去伪存真的长期过程。

       《洞冥记》里说,离长安九千里的日南之地,“人长七尺,披发至踵,乘犀象之车。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则鲛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日南珠是否就是所谓的南珠呢?不得而知,但李白在其诗:“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中,借日南珠表露了深深的情谊。

        早在公元一世纪,西人即认为珍珠乃晴天时露珠滴入浮出水面的开口珠贝后而形成,如果天暖日耀,露珠晶莹,则所成之珍珠亦光洁耀眼,反之阴天时,珍珠则晦暗无光。古罗马的学者尝以为,珍珠乃贝之泪珠,或天使的眼泪之结晶,与中国古人所以为的鲛人之泪不谋而合。古希腊学者却以为珍珠乃闪电入海而成。大名鼎鼎的航海家哥伦布以为,珍珠乃红树叶上的露珠滴落入海后而形成。直到1671年,一位名叫Fransesco Redi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自然学家才声言珍珠是沙粒进入珠母贝后才形成的,关于珍珠如何形成的认知终于比较靠谱了。到了1907年,一位名叫Tokichi Nishikowa的日本科学家终于清晰地揭开了珍珠形成的秘密。他认识到,进入珠母贝的寄生异物,如果包裹在能分泌珍珠层的外套膜里,珍珠层分泌细胞就会形成护膜包覆该物体,一层又一层,直到珍珠形成。历经两千年,人类终于认清了珍珠形成的真相!尽管从错误推想到正确认知走过千年,但珍珠却一直是人类所钟爱的珍宝,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时间之长,冠绝群珍。

        人工培育珍珠的生产无疑起源于中国。在十三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天然珠贝来生产珍珠,他们将异物插入珠贝的外套膜中,从而获得人工培育的珍珠。多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将小佛像植入淡水生的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的外套膜中,褶纹冠蚌分泌珍珠层包覆佛像成为晶莹的珍珠佛像,供虔诚的信徒们供请。直到今天,珍珠佛像仍在如法生产。

        曾经贵为珍宝的南珠,在世界各地珍珠争莹斗彩的当下,逐渐式微,风光不再。环视全球,有南亚的斯里兰卡珍珠,有太平洋岛国的塔希提珍珠,有南美的委内瑞拉珍珠,有澳大利亚珍珠,巴拿马珍珠,波斯湾珍珠等等。除了海水珍珠,还有淡水珍珠。有白珠,有黑珠,还有金珠。它们或晶莹纯洁,或虹彩浓艳,让人一见钟情,欲罢不能,不得不慷慨解囊,摘珠而去。

        振兴南珠,关键在于建立市场对南珠的信心和爱意。面对一颗珠圆玉润的南珠,有谁能不动心而忍得住不下手呢?

 

 

 

撰稿:周浩郎

照片:韩建、周浩郎

审核:阎冰

事业单位
桂公网安备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443号

桂ICP备18005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