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合作研究论文《中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杂志发表

Published on: 2021-07-10 16:48
Read: 2

2021年5月26日,由神祥金副研究员、姜明研究员、吕宪国研究员和刘兴土院士等20名来自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12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联合撰写的学术文章“中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和《Aboveground biomass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erbaceous marsh vegetation in China》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杂志中英文期刊同步在线发表。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范航清研究员是该论文合作者之一。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旨在报道地质科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和空间科学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利用全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实地调查数据,结合中国沼泽湿地分布数据集,首次从全国尺度对中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密度总体表现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低、华北中部和滨海地区高的特点。在中国不同沼泽分布区,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平均密度从小到大依次为:温带湿润半湿润沼泽区((182.3±49.3)g C m−2)<青藏高原沼泽区((243.9±26.6)g C m−2)<温带干旱半干旱沼泽区((300.5±73.2)g Cm−2)<亚热带湿润沼泽区((348.4±59.0)g C m−2)<滨海沼泽区((675.4±73.8)g C m−2)。中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地带性特征,但在部分地区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带性规律,青藏高原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总体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和温带干旱半干旱区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随干旱程度的增加先降低后趋于平缓,温带湿润半湿润区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在年均温度越高的地区相对越大。研究结果可为精准评估沼泽湿地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提供科学依据,为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该文章是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沼泽湿地资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调查”项目成果。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作为协作单位负责了“中国南海滨海市湿地资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调查”专题研究,历时5年,调查了滨海沼泽湿地34片(面积137493公顷)、水样点234个、植物样地61个,采集了植物标本52种(220份),项目于2019年11月通过全部课题的验收,于2019年12月通过项目绩效评估,验收结果为“优秀”。

作者:史小芳

审核:周浩郎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