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日”科普,“红树人”行动
2020年的6月8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以红树林保护为主题的全国性活动日,在我国尚属首次,凸显红树林的保护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表明红树林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作为国内唯一以红树林挂名的公益性研究机构,中心高度重视今年的“海洋日”活动,相关人员出席了多场科普活动,在主题为“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的系列科普场合亮相。
应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之邀,范航清赴海口,在自然资源部和三沙电视台共同录制的“海洋日”专题宣传电视节目中担任专家嘉宾。作为多次在央视和地方电视台出场的“红树人”,范航清的“海洋日”电视亮相,显得刻意的“高调”,专门翻出了自己珍藏的西服正装作为“行头”,神采奕奕地出现在镜头前。他坦言,作为红树林领域的研究人员,看到红树林的保护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重视,由衷地欣慰。在节目中,就红树林的保护话题,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心系红树,溢于言表。整个“海洋日”活动期间,范航清就像上满发条的齿轮,不知疲倦地运转,为“海洋日”公益宣传片的设计策划出主意,为“海洋日”主题海报审核把关,为主题电视节目录制倾情出场。活动在电视和网络上得到了广泛的反响。“海洋日”期间,红树林成为了“群聊”中频度最高的词汇,红树林主题活动成为了“朋友圈”互发的内容。看着自己参与录像的“海洋日”主题电视节目,看着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特意发来的感谢信,范航清心满意足。
“红树人”的“海洋日”科普,走红了电视,也走上了网络。6月6日19:00-20:00,在自然资源科普办公室、中国地质博物馆、地质出版社主办的《讲述地球故事》公益课上,莫竹承生动地上了一堂《走近红树林》的科普知识讲座,通过钉钉平台和小鹅通平台面向全国小朋友进行了直播。6月7日15:00-15:20,在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科普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海洋学会研学工作委员会发起的,由海生万物(青岛)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办及多家科普教育机构协办的“中国海洋实践教育大讲堂”上,周浩郎讲解了《广西的红树林》,讲座通过海生万物小鹅通网络直播平台进行了直播,网上观众近千人。 图 2 《走进红树林》科普讲座海报 |
在大上海,也出现了“红树人”的身影。为增强公众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上海科技馆于2020年6月6日上午主办世界海洋日主题沙龙——“可持续创新,呵护生命摇篮”。应上海科技馆的邀请,周浩郎参加了本次世界海洋日主题沙龙,并在沙龙上做了《珊瑚礁和广西涠洲岛》口头报告。30位现场观众在上海科技馆地下一层“鲸奇世界”临展海立方纱幕中聆听了讲座。据上海科技馆工作人员介绍,本次沙龙的现场席位在网上预订,结果席位预订“秒光”。为满足更多热心海洋的公众的需要,本次活动还在《斗鱼直播间》进行了线上同步直播。
在涠洲岛,“红树人”的科普还潜入了海底。6月6日,由SSI、iLab和World Oceans Day主办,北海探索潜水运动基地有限公司、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及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承办的“世界海洋日-涠洲岛珊瑚保育活动”,在涠洲岛南湾水上运动基地举行。
26名潜水员参与了此次珊瑚保育活动,中心为本次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王欣的引导下,来自包含台湾地区的全国各地的潜水员志愿者,潜入了大浪起伏的涠洲岛海底,见证了中心自从2013年以来的珊瑚礁生态修复成果:鹿角珊瑚育苗基地,200多个珊瑚苗架,20万株珊瑚苗,400多个珊瑚人工礁,8公顷修复的珊瑚礁。潜水志愿者克服晕船和晕浪的困难,在38℃高温天气里和超低能见度的海况下,在涠洲岛南湾海域,亲自种植了近700株珊瑚幼苗。
本次活动,开创了社会力量参与涠洲岛珊瑚保育工作的先河。通过种珊瑚,将珊瑚修复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进行了潜水员志愿者参与珊瑚保育的首次尝试。
海洋是我们这个美丽星球的生命起源之处,占据了地球面积的71%。生活在陆地的人们,许多人没有机会见到或接触海洋。中心作为从事滨海湿地研究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有义务并积极参与海洋科普活动。多年来,中心一直秉持这样的理念,活跃于科普的行动。今年,为响应“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的“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主题,中心人员满怀热情,积极参加系列科普活动。“红树人”积极参与“海洋日”活动,正是中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要求,积极参与全民科普的亮相。
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30年,将我们蓝色星球30%的海洋面积置于保护区网络中,保证全人类拥有健康的家园,我们将持续地努力。
作者:周浩郎
照片:范航清、莫竹承、王欣、周浩郎
审核: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