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海洋牧场与向海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团队简介
一、创新团队基本情况
本创新团队于2021年6月成立,同年8月广西科学院数字孪生新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2022年7月广西北部湾碳汇与低碳工程研究中心获批成立。目前创新团队共有5人,其中博士和高级职称共4人,2023年未新增人员、设施与基地。团队全体人员具有很强的团结合作精神,根据个人研究方向,整合科研群体将研究院内部划分为智慧海洋牧场、灾害应急与生态碳汇3个大方向进行协作完成各项任务,已取得一定成效。智慧海洋牧场方向主要负责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应用模式研究,研发海洋牧场数字孪生智慧服务平台系统,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监测等提供技术保障。灾害应急方向主要负责森林火灾、风暴潮、地质灾害、海上溢油等重大灾害监测评估、灾害承灾体调查评价等研究工作,实现重大应急事件、重大安保活动、反恐维稳等方面的动态监测、应急响应及预测预警。生态碳汇方向主要进行广西典型生态系统碳汇智慧监测、广西典型高能耗场景碳排放智慧监测以及碳核算技术研究与模型研发等工作。
二、团队成员简介
|
|
|
三、工作内容
在数字中国框架下,团队开展空间信息与数字孪生技术的前瞻性、应用性研究,为产业发展存在的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服务,为广西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重大发展决策提供建议和咨询,为北部湾发展向海数字经济上发挥科技保障、决策支撑和智库作用。
智慧海洋牧场与数字孪生研究所:负责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应用模式研究,研发海洋牧场数字孪生智慧服务平台系统,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监测等提供技术保障。
资源环境监测感知研究所:开展“通导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推动天空地海一体化观监测技术成果在自然资源探测与保护利用、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监测评估、海情感知分析、智慧海洋建设、农业监测评估等领域的应用。
智慧(海绵)城市研究所:开展面向时空大数据的智慧城市三维地理服务研究,为政府、企业提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规划咨询、系统性解决方案和遥感监测技术服务,支撑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理论研究向实际领域应用转化。
灾害预警与应急研究所:负责森林火灾、风暴潮、地质灾害、海上溢油等重大灾害监测评估、灾害承灾体调查评价等研究工作,实现重大应急事件、重大安保活动、反恐维稳等方面的动态监测、应急响应及预测预警。
广西北部湾碳汇与低碳工程研究中心:面向广西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大需求,以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推动绿色低碳减排发展为目标,重点解决滨海湿地碳汇能力和产业园区、数据中心碳排放监测评估的关键技术问题。
四、工作成果
1、狠抓落实促成效,汇聚力量共同构建北部湾智慧渔场新模式。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北部湾陆海接力智慧渔场养殖装备与新模式”(项目编号:2022YFD2401200)项目,是广西海洋领域获批立项的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对广西海洋科技发展、对广西科学院海洋学科建设具有里程碑作用。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项目的既定目标,项目组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其一,2023年2月15日,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研讨会在南宁市召开,广西科学院邀请了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广西科技厅相关领导,以及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业内资深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评审和指导。专家们对项目实施方案一直认可,并对项目的推进实施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其二,在自治区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广西科学院牵头申报的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北部湾陆海接力智慧渔场养殖装备与新模式(广西配套资金)”项目获批,项目总经费1500万元,其中财政经费1000万元,项目主要完成深远海养殖高稳性大平台的研制,项目的实施对广西乃至整个北部湾区域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其三,完成2023年度项目工作总结报告与科技报告,各参与单位均按时完成既定的年度考核指标。
2、注重成果凝练与应用,积极申报科技奖项。获中国测绘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项目名称为“特色数字资源超大规模共享及智能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广西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一项,项目名称为“北部湾陆海统筹新模式—陆海综合体研究报告”。
3、注重成果产出,紧抓项目进度。由武汉大学牵头,广西科学院作为课题三牵头单位的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空天地一体协同重大灾害应急智慧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编号:桂科AA22068072),项目拟解决重大灾害应急面临的“感知不协同、响应不及时、预警不智能”、服务不灵性”难题,目前项目进展顺利,课题三已完成既定的年度任务指标。
4、深入研究,及时发表科研成果。2023年度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台风影响下北部湾智慧海洋牧场研究》1本;发表论文5篇,申请发明1项,授权软著3项,发布团体标准2项。
五、“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碳汇与低碳工程研究中心”基本信息
(一)工程研究中心简要说明
名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碳汇与低碳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
范围:北部湾经济区
主要内容:北部湾滨海湿地碳汇与园区低碳减排智慧监测工程研究
(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单位
牵头单位:广西科学院
合作单位:润建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产研院绿色低碳技术研究所、南宁师范大学、南宁欣鑫产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三)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内容
未来5年,工程中心依托广西科学院建设,联合润建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师范大学、南宁欣鑫产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发挥各自的科研产业优势,整合广西滨海湿地碳汇及绿色低碳智慧监测技术应用资源,联合将围绕广西经济发展对所涉领域的以下方面技术发展需求及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开展研发,重点建立以下3个研究方向并开展相关工作。工程中心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广西典型生态系统碳汇智慧监测
针对广西滨海湿地的特点和功能划分,重点考虑滨海湿地红树林,贝类养殖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状态的储碳方式与能力差异,找出其在广西的物种群落多样性及分布情况,发展并完善其固碳模式,利用遥感获取的生物量动态监测结果对陆域/海域典型生态系统进行碳汇能力的动态评估,系统掌握不同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演化趋势和碳汇通量,并分析滨海湿地不同生态系统和贝类养殖等过程的碳汇速率,从多角度、多方面探索更多人工固碳增汇途径和生态修复措施,建立因地制宜的人工固碳增汇模式,提出海陆统筹生态系统结构改造策略,构建广西自然碳汇数据库,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的自然碳汇评估体系,助力广西实现碳中和目标。
2、广西典型高能耗场景碳排放智慧监测
以产业园区、数据中心两个典型高能耗场景为例,研发低能耗、易布设的电流、电能、二氧化碳排放等监测传感器,采用大数据、物联网、碳排放计算模型等技术手段,通过对其运营过程中能耗和碳排放的监测及变化分析,研究建立具有时空特征的评估模型,实现园区及数据中心的整体能耗情况、排碳情况、内部企业排名、设备能耗排名等一体化管理,实现一张“碳”可视、“碳”管理和“碳”分析的碳排放智慧监测及管理,为制定产业园区、数据中心节能减排方案提供依据,优化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绿色低碳的产业园区和数据中心建设,助力广西实现碳中和。
3、碳核算技术研究与模型研发
通过比较不同尺度下滨海湿地、产业园区和数据中心的碳排放结构,识别各个尺度的减碳重点;研究碳核算方法,分析碳足迹中碳排放较大的运营节点和环节,开展排放源鉴别、碳排放量化、碳排放清单创建、内外部核查等工作,建立碳核算模型,分析和寻找园区和数据中心的减排潜力。
(四)建设意义与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滨海碳汇与园区低碳工程研究中心面向广西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大需求,以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推动绿色低碳减排发展为目标,重点解决滨海湿地碳汇能力、建筑工程碳排放等智慧监测及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开展空天地一体化遥感和人工智能/传感器互联技术等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研究,实现针对我区滨海湿地特色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动态监测和通量估算。该创新技术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深度了解我区滨海湿地特色蓝碳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演化趋势和碳汇通量,探索更多人工固碳增汇途径和生态修复措施,建立因地制宜的人工固碳增汇模式,构建广西自然碳汇数据库,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的自然碳汇评估体系,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实时掌握建筑物室内温室气体排放源的排放强度,探索其排放规律,并进一步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绿色低碳减排技术,建立健全建筑行业的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体系。另外,数据中心缺乏有效管理会造成运营成本上升,导致全球温室气体不断增加,随着数据中心排放量的持续上升,政府可能会为了减排而施加更大的压力。因此,建立数据中心碳排放的时空模型,综合提升数据中心计算和能源使用效率,可以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工程中心的研究成果将直接服务于我区绿色发展和生态强区的建设,为进一步实现我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同时,该技术还可以辐射应用于东盟国家,为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贡献可推广示范的先进技术。工程中心将建成为广西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双碳”智慧监测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技术源头创新策源地,成为支撑和引领广西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力量,促进广西数字经济、向海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实现建设壮美广西和生态强区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