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概况
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英文缩写GKLMES)于2010年启动建设,2013年3月通过广西科技厅验收,被正式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现任实验室主任为赖俊翔研究员,聘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员为学术委员会主任。截至2024年9月,实验室固定人员共53人,专职秘书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22人,拥有博士学历21人,在读博士生5人,此外技术辅助人员7人,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技术类科辅人员-研究生”组成的衔接有序、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实验室目前科研用房面积约2300m2,仪器设备原值达3100多万元,并建设有广西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站(涠洲岛鲸类研究与保护站),拥有国家海洋计量认证实验室资质(自然资源部广西北部湾海洋检测中心),是广西区内特色鲜明、具有显著优势的应用基础型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小高地。
(一)实验室定位
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依托广西区位、资源、生态优势,立足广西,面向南海,对接东盟,围绕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向海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发挥学科综合性优势,重点开展“近海动力过程与海洋智能监测预警”、“海洋环境演变与生态安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中国(广西)—东盟生态安全屏障技术体系,打造面向东盟、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基地和高端海洋智库,为广西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二)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近海动力过程与海洋智能监测预警
①研究北部湾近岸河口港湾环流、波浪、锋面等环境要素的时空结构及其形成机制;②研究北部湾波流相互作用下的物质输运(水体、泥沙、热量)、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③研究北部湾近岸、河口与港湾复杂动力条件驱动下生态动力学过程(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与耦合)、生态效应及其数值模拟;④研究海洋遥感及海洋信息智能感知、识别与预警技术;⑤研究海洋要素数字孪生系统构建技术。
研究方向二:海洋环境演变与生态安全
①北部湾海洋生源要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循环过程;②海洋致灾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演变,重大生态灾害形成的影响与机制;③北部湾海域水生动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特征和时空规律,及其生理生态适应机制;④研究北部湾有害藻华形成机制、演变趋势及其生态安全效应。
研究方向三: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
①开展全球气候变化与珍稀水生生物种群及其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机制研究;尤其是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开展研究;②联合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展海域内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适宜性分析、海洋环境变化、保护生态学及海洋教育等方面研究;③基于海洋哺乳动物的海洋科普宣教体系建设和观鲸观豚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研究。
(三)建设目标
到2025年,围绕国家和自治区战略需求,结合广西北部湾近海的区域特点,进一步加强广西近海海洋环境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叉,承担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重大项目,产出并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建设广西防城港生态环境保护试验基地、广西科学院涠洲岛海洋研究与保护基地、北部湾滨海核电冷源安全保障技术与装备联合实验室等支撑平台,建成机制灵活高效、学科特色鲜明、人才结构合理的科技研发高地、科技成果转化重要基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和高端海洋科技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