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基地
一、基本情况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基地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入驻单位,是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的重要研发平台。基地由83亩有偿划拨虾塘和19亩村民受让的小海湾池塘组成, 2013年签订入园开始规划建设,2017年挂牌开展研发工作。
基地主要功能是:
- 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技术研发示范;
- 滨海耐盐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 多圈层耦合红树林蓝碳经济示范与生态定位研究;
- 退化海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修复技术;
- 科普教育基地。
二、已建设的科技研发平台
1、已完成全球首个“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构建和示范”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构建了“人工红树林净化湿地+池塘生态养殖”、“半开放式人工红树林湿地+跑道鱼生态养殖”2个生态经济共赢模式并发布了相关团体标准,构建了虾塘红树林生态农牧场示范基地。
2、完成“多圈层耦合红树林蓝碳经济示范与监测系统”建设。
3、跟国家海洋三所、海洋四所合作,2019年获得自然资源部“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批文。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以基地为主站,已开始部署“广西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监测网络”的硬件与软件建设。
4、已构建国内首个红树林野外恢复试验玻璃温室和集装箱野外观测平台。
三、原创成果
1、原创“林蟹贝共生海水生物净化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系统将青蟹养殖、红树苗木生产和养殖尾水净化整合在一个装置内,将水质净化过程转化为经济生产过程,为我国沿海池塘养殖尾水的生物净化提供了低成本的工厂化装置。
2、原创“虾塘红树林生态农牧场”项目完成,建立了“人工红树林净化湿地+池塘技术”和“半开放式人工红树林湿地+跑道鱼养殖技术”两种模式,是国内首个集环境生态保护、产业绿色发展、蓝碳经济建设为一体的红树林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目前已有资本方与我们开展了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项目的合作,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前景广阔。
3、基于国家发明专利“林蟹贝共生海水生物净化系统”和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红树林蟹共作生态培育装置”等技术,正在开展全潮汐和太阳能辅助青蟹红树林海草共生试验区构建技术研究。
四、重要影响
1、自治区领导关心“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建设”
2018年5月29日自治区政府陈武主席在广西科技活动周上参观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研发的“林贝青海水生物净化系统”原理模型。
2020年1月3日,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蓝天立在广西科学院本部慰问中心主任范航清博士,了解“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研发工作。
2、焦点访谈报道了基地的“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
按中央要求,中央电视台于2019年3月30-31日在焦点访谈连续2集播出“如何拯救红树林”节目,报道了基地的前期探索工作,吹响了红树林保护与恢复的国家号角。此外,CCTV4和广西电视台也先后做了报道。
3、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国家履约成功案例
经生物多样性中国国家委员会及其秘书处2019年的现场考察,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的“地埋管道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和“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国家履约成功案例(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特刊)。
4、获批“广西红树林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人才小高地”
主要依托北海竹林基地的“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建设,由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牵头申报的“广西红树林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人才小高地获批”获批(桂组通字〔2019〕85号)。
5、入选“红树林保护和恢复国家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鉴于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在红树林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突出成绩,2020年8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中心“红树林保护和恢复国家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授牌已在基地挂出。
6、项目成果推广前景广阔
“红树林生态农牧场构建与示范”项目通过项目验收,现正在申请相关成果登记,在受广东湛江和海南儋州等地政府部门邀请,相关研究成果在当地的推广应用获得重视。
8、深入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
截止2024年8月,广西气象局、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广西大学、南宁师范学院已加盟基地研发工作,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多次到基地考察调研,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洽谈。
9、科普教育培训工作稳步推进
1)、国家人社部“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的保护、监测与生态修复”高级研修班于2020年8月23-29日在广西北海成功举办,广西人事厅主办,广西科学院协办,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的70多位高级专业人员在基地进行了现场教学,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教育,增进了合作。
2)、九三学社广西区委科普教育基地和北海市市委蓝碳与红树林科普九三学堂于2022年10月在基地挂牌,成为九三学社干部科普教育培训基地。
3)、北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于 2023年6月10日在基地挂牌。
4)、广泛开展各类干部培训班现场教学、基层组织团建活动现场教学、中小学生研学等科普教育公益活动,截至2024年8月活动参加人员超过5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