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现代渔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简介

作者: 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发布于: 2024-11-08 20:31
阅读: 211

一、创新团队基本情况

本创新团队于2021年6月成立,目前已拥有资深研究人员21人,包括首席专家1名,领军人才2人,博士与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8名,另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40余名。渔业创新团队聚焦支撑广西千亿级优势特色渔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以“一流平台、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产业”为目标,汇聚先进科研院所和水产龙头企业创新资源,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以生态渔业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核心,构建“抗病育种-病害防控-绿色生态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资源高质高值化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技术体系,推进广西渔业科技创新,有力促进广西向海经济和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海洋强区目标。本团队着力开展水产健康养殖保障技术体系的创新研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突破我国渔业高质化高效生态养殖的关键技术瓶颈,为提高渔业质量和产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当前,本团队已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渔业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中试基地建设情况:“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作为农业生产的源头,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为引领广西渔业种业发展,渔业创新团队在防城港市东兴市建立了2个中试基地“现代渔业种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突破石斑鱼苗规模化繁育难题,助力广西石斑鱼产量突破5万吨级大关,为广西渔业新增一个年产值达百亿元的海水名贵鱼类产业集群。研究平台方面,渔业创新团队建成4个省部级研发机构,包括中国-东盟现代渔业产业技术转移示范中心、广西水产生物技术与现代生态养殖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渔业高效生态养殖产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鱼类遗传育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自治区级)。湖南师范大学刘少军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面指导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工作。

 

实验室主任:李鹏飞

研究员/博导

刘 鑫

研究员

黄 静

博士、高级兽医师

余 庆

副研究员

黄 琳

博 士

韦冬冬

博 士

刘明珠

副研究员

程 远

助理研究员

赵明明

博士后

高艳侠

博士

覃向谋

博士

李嘉禧

博士

玉洁莹

硕士研究生

牟容丽

本科生

   

广西现代渔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成员、建设的自治区级研究平台

广西水产生物技术与现代生态养殖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

 

二、团队成员简介

李鹏飞

刘鑫

黄静

余庆

黄琳

韦冬冬

刘明珠

程远

赵明明

高艳侠

覃向谋

李嘉禧

玉洁莹

牟容丽

 

 

 

三、工作内容

1. 广西水产养殖主导品种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感染致病机理研究。对广西水产养殖主导品种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流行致病的主要病原毒株,阐明病害暴发流行规律。同时,对高发、频发、死亡率高的各种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与保存,完善广西水产动物病原库。围绕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从机体、组织、细胞和分子等多个层次,深入分析阐明重要病原感染的致病特征和致病机理,为研究病原侵染机制、开发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和高效抗病渔用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2. 水产高效健康养殖技术体系。针对广西水产大宗与名贵养殖品种,开展病原快速检测技术、渔用微生态制剂、区域定制化渔用疫苗和基于中草药的高效环保型渔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集成以上技术建立广西水产高效健康养殖与重大疫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推动广西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和全面提质。

3. 集约化精准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为推进广西现代渔业提质增效,着重研究水产生态养殖技术、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精准池塘养殖技术、尾水处理技术,集成智能化生态精准养殖、水质精准调控与尾水综合治理等关键技术,实现渔业绿色高效发展,打造高质高效的现代渔业生态养殖示范区。

四、工作成果

本团队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并成功落地转化。

1. 在水产种业领域,“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研究团队将前沿的纳米抗体技术、现代药学和材料学进行融合创新,在阐明药物抗水产病毒、纳米抗体靶向作用机制基础上,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构建穿透效率高、载药率高、特异性强的抗鲈鱼弹状病毒、抗对虾WSSV病毒、抗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NV、抗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靶向给药系统,能够精准清除对幼苗中病毒,获得水产无特定病原种苗(SPF)育种群体。研究成果破解水产无特定病原种苗(SPF)产业化的世界性难题,为水产种业创新提供理论支撑。2023年,为引领广西海洋渔业种业发展,本团队在防城港市东兴市建立了2个“现代渔业种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在世界范围内率先研发出石斑鱼无特定病原SPF种苗,该技术体系及产品将突破石斑鱼苗规模化繁育难题,助力广西石斑鱼产量突破5万吨级大关,为广西渔业新增一个年产值达100亿元的海水名贵鱼类产业集群。2023年8月,基地建成后的试运行至今,渔业团队已成功培育出石斑鱼无特定病原SPF种苗100万尾,取得成果落地开门红。未来三年,渔业团队将依托种业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石斑鱼、金鲳鱼SPF种苗4000万尾/年的目标,满足广西大宗与名贵海水鱼养殖的种苗需求,海水鱼SPF种苗生产的直接产值将超过2亿元/年,支撑广西名贵海水鱼产业新增产值超过100亿元/年,产业影响力辐射广东、海南、越南等地区,为打造广西超双千亿元的重大渔业产业集群和广西向海经济“蓝色引擎”建设提供助力。

2.水产高效健康养殖领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青年基金、国家地区基金等30余项目的支持下,本团队首创“高质SPF种苗培育”-“疫病快速诊断”-“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的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全流程保障技术体系,以刘少军院士为首的成果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相关技术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荣获广西科学院科学技术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排名第1)。当前技术成果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件,实用型专利23件,完成9项、共计2673万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成果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达620万亩,新增产值超过96亿元,产生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技术成果将助力广西渔业规模化健康养殖和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产值超双千亿元的重大渔业产业集群。

3. 本团队联合广西龙头企业着力打造“桂字号”水产高效健康养殖功能系列产品,推动广西渔用功能产品向品牌化、品质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基于科技成果创新性研发出60余种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包括“桂海纳-水产病害现场快速检测试剂盒系列产品”、“桂科·小瓜清”、“桂科·鲈苗宝”、“桂科·斑苗宝”等多种功能性饲料,以及“桂科·菌克益生菌”和“桂科·护肠宝”等饲料预混料。未来五年,产品将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年,预计将服务渔业年增产值超过50亿元。

4. 水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已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特色研发团队,促进广西渔业三产融合。本团队联合湖南师范大学刘少军院士团队、广西龙头企业百洋集团、鑫坚集团、王多渔集团、广西侠时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点开展鲈鱼、牛蛙、鳜鱼、合方鲫等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及产品研发工作。目前已完成“一品合方”螺蛳粉风味鲜汤粉鱼、鱼柳、鱼饺等具有广西特色的桂系预制菜产品的研发与市场推广,预计相关产品将服务渔业加工业及餐饮业实现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5. 渔用制剂研发领域,研究团队针对多种危害严重的鱼类病毒、致病菌,从数百种中草药中筛选获得抗病效果显著、抗病原机制清晰明确的品种,并对其发挥作用的活性化合物成分、作用机制、有效性、毒副作用、给药方式等进行系统研究。首次发现和确证了天然活性分子作用鱼类寄生虫的药物靶点,并阐明活性分子药理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为水产药物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加快了水产新药的创制进程。未来五年,预计渔用中草药制剂产品将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年,预计将服务渔业年增产值超过50亿元。

6. 本团队利用国际前沿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着力开展了水产病原检测试剂盒系列产品的研发,包括病原核酸提取试剂盒、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环境病原核酸污染清除剂、精密仪器核酸污染清除剂、细菌药敏速检试剂盒、弧菌检测试剂盒等。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分子检测产品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体系,已推出水产疫病快速检测仪器与几十种检测试剂,检测范围覆盖淡水鱼类、海水鱼类、甲壳类、两栖类等水产养殖动物。该技术体系产品是本团队自主研发、具有商业化潜力的体系产品,有望打破技术壁垒,为广西新增一个年产值达10亿元的水产病害检测产业。本团队参加了农业农村部组织的2023年水生动物防疫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验证,参评的十项病原检测项目全部通过,证明本团队构建的实验室在水生动物防疫方面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充分展示了团队面向产业、服务产业的技术实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