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特色海洋生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

作者: 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发布于: 2024-09-10 14:59
阅读: 118

一、创新团队基本情况

“北部湾特色海洋生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以北部湾特色海洋生物资源保育和可持续、高值化利用产业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北部湾特色海洋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养护与修复,重要特色海水养殖品种苗种繁育、良种选育、海水健康养殖技术开发、海水养殖模式开发等方向研究。同时结合北部湾特色海洋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开展北部湾特色海洋生物天然活性物质与功能物质的利用技术研究,特色海洋生物产品加工,特色海产品可溯源体系建设,地方特色品牌创建等,发展壮大北部湾特色海洋生物大产业。目前团队主要成员10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8人,博士1人,硕士4人,另有科研助理9人。

团队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均在广西海洋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任职,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团队研究涉及的广西海洋特色生物品种包括:方格星虫(沙虫)、(拟穴青蟹)青蟹、(织锦巴菲蛤)花甲王、獭蛤、中国鲎、牡蛎、珍珠贝、(钝缀锦蛤)沙包螺、方斑东风螺(花螺)、海参、海马以及观赏类珊瑚岛礁生物等。

 

 

二、团队成员简介

陈瑞芳

彭慧婧

蒋艳

苏琼

王俊杰

董兰芳

刘海娟

熊向英

徐艳

 

 

 

三、工作内容

创新团队工作内容主要为开展北部湾特色海洋生物资源技术研发以及北部湾优势特色海水养殖经济物种地理群体的种质资源库建设和良种选育工作,优化海水人工繁育技术,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海水苗种繁育及养殖产业中的应用,同时进行海水健康养殖新技术与新模式的开发。

科研方面

1、持续开展青蟹新品种良种选育实验,补充分析青蟹多年的群体选育、多代选育工作中积累的数据,并进行“桂蟹一号”青蟹新品种的申报。

2、完成了方格星虫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建库,制定了方格星虫种质资源调查方案,对广西沿海地区的沙虫增养殖海区、沙虫养殖情况以及非自主投苗滩涂的沙虫分布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

3、构建了北部湾底播经济贝类健康繁育技术体系,实施底播贝类将康苗种繁育与生态养殖一体化,通过沉框和底播相结合的养殖方式实现底播贝类的高效养殖示范。连续突破了两个北部湾特色贝类品种棕带仙女蛤和真曲巴非蛤的人工育苗技术,为该两个品种人工养殖产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4、对广西境内的中国鲎和圆尾蝎鲎的关键育幼环境开展研究,监测相关幼鲎种群密度与分布、追踪育幼生境中的幼鲎种群动态,在数个鲎关键育幼生境的潮间带,开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研究,评估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等指标,为鲎关键育幼生境的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5、进行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繁育技术研究,明确石斑鱼工厂化室内育苗技术流程;开展海参、海马等新品种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突破糙海参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通过实验研究杂交繁育出小丑鱼新品系二十多个;推进5G智慧养殖,率先开展了繁育车间可视化、繁育环境数字化等建设工作。

6、团队申报的广西科技基地与人才专项“广西海洋研究海洋科普研学示范基地建设”获得,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海洋所公司的科普教育服务能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科普研学示范基地。

平台建设方面

1、与广西引育种中心相关技术团队开展合作,广西海洋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将“广西海水养殖新品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为“广西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该技术创新中心的成立,将为广西乃至全国的海水养殖业注入强劲的创新动力;

2、建立广西北海獭蛤良种场,并顺利完成了广西北海方格星虫良种场的复查工作;

4、申报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广西海洋科普和意识教育基地,获得授牌。

 

四、工作成果

成果1、青蟹优质苗种培育及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构建

青蟹是我国名贵养殖海产蟹类之一。广西北部湾沿岸池塘和红树林等适于开展青蟹养殖,在将来随着青蟹笼养和工厂化养殖模式的适度开展,对青蟹优质苗种需求会不断增加。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青蟹苗种繁育方面掌握了较成熟的技术,稳定了亲蟹质量,提高了稚蟹成活率和单位水体出苗量,为社会提供了大批量人工苗种。团队通过批量供应苗种、技术示范与推广,带动了我国东南沿海青蟹养殖热潮,加快了我区青蟹养殖产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成果通过2021年第一批广西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核验,该项目自2019年4月至2022年12月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销售收入约1500万元。2022年度累计培育青蟹苗种1150万只,苗种销售收入558.5万元,推广养殖面积10000亩,社会养殖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凭借团队在该品种的技术积累,广西海洋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成为121家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中32家破难题阵型企业一员。近年团队采用群体选育、家系选育等策略,经过 5 代选育,获得了青蟹生长性状稳定的快速生长新品系,团队构建了青蟹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促进了后续生长相关基因分子解析工作的开展,为快速生长品系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了基因组学数据基础。

 

成果2、方格星虫优良品系建立及全产业链开发

方格星虫(沙虫)作为北部湾海域滩涂的特色特有品种,肉质肥厚、口味鲜美,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团队对广西、海南、越南等3个地里种群的方格星虫种质资源进行鉴定标记,开发一批具有优良养殖形状的品系。通过养殖技术规范和介入管理实现方格星虫高效、高标准的养殖模式,为产品加工提供高品质的原材料。优化了现有方格星虫干品加工工艺,开发了即食沙虫干、即食沙虫粥等高档方格星虫产品,实现方格星虫全产业链技术的开发。

团队开发的系列沙虫产品

 

成果3、北部湾底播经济贝类健康产业创新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

团队海水贝类人工育苗技术一直保持在国内领先水平,陆续开发的大獭蛤、巴非蛤、钝缀锦蛤等也深受养殖者欢迎。在贝类养殖技术及模式的研究方面,海区筐式苗种中培和深水沉筐养殖技术成熟,中培成活率高达90%以上、养殖成活率60%以上,并在社会推广应用。2022年12月,基于团队的技术积累,广西海洋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自治区级良种场“广西北海獭蛤良种场”。近三年来,累计繁育獭蛤、织锦巴非蛤、钝缀锦蛤等苗种共计10亿粒以上,建成贝类健康育种示范基地1 个,后续配合北部湾大学继续完成獭蛤家系选育工作。

 

成果4、濒危物种中国鲎的规模化人工增殖与放流项目

团队联合北部湾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等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公益组织,以保护和恢复世界中国鲎物种资源为目标,在中国鲎规模化人工繁育、资源调查与增殖放流技术优化、资源现状与变化趋势跟踪监测、公众保护宣传教育方式开发应用等几个方面,共同开展技术整合优化,配合解决技术瓶颈,探索多方保护合作新模式,构建形成多维度、多地区协同联动的中国鲎资源恢复与保护体系。为世界中国鲎资源的保护恢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世界各国中国鲎保护机构开展系统研究提供借鉴。

 

成果5、石斑鱼苗工厂化循环水人工繁育技术研发及示范

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对苗种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育苗模式多以池塘粗放式繁育为主,因受天气影响较大,多数情况下靠天吃饭,难以形成稳定规模化生产。自2021年开始,团队开展了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攻克了技术难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石斑鱼工厂化规模化人工繁育生产。累计培育体长5~10cm优质石斑鱼苗200万条以上,销售收入100多万元,填补了区内石斑鱼工厂化人工繁育技术的空白。

石斑鱼

石斑鱼养殖

石斑鱼苗

 

 

成果6海洋科普工作取得新进展

团队申报的广西科技基地与人才专项“广西海洋研究海洋科普研学示范基地建设”获得立项,项目以企业现有生物标本、科研设备、科技人才、养殖基地空间等资源为依托,通过对科普研学体验区软硬件设施的改造,结合自身特点及技术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产学研用”一体的沉浸式海洋科普研学示范基地,让公众近距离接触海洋生物,更直观地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我区特色海洋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提高公众对北部湾地区重要海洋生物的认知水平,同时通过组织科普进校园、进街道,海洋主题特色开放活动,海洋科普讲座等公众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海洋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目前企业与广西征途研学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就研学教育、科普宣教等领域的开展合作,对广西海洋研究所基地软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及美化,同时进行课程研发包装及对外宣传推广。随着科普研学基地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后期开展商业化运营,这将是对公司业务领域的一个拓展,科普研学基地经营收入必将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

研学合作签约

研学教室翻新布置

科普长廊设计

 

 

 

团队负责人:陈瑞芳

联系人:董兰芳

联系邮箱:gxhys@163.com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