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站
广西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站,广西水生生物联合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建),鲸类研究与保护站(与北部湾大学共建)建于2019年5月。根据广西科学院与自治区地震局签署的科普基地共建协议,研究站于2022年8月搬迁至自治区地震局涠洲岛地震监测中心站办公运行。
研究站面向广西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以长期稳定观测与监测、科学研究与示范为目标,开展海洋哺乳动物的调查与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牡蛎礁)保护与修复、特色优良品种海水养殖与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开展科学教育、海洋文化与研学旅游工作。研究站为广西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长序列基础数据、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障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平台。
依托研究站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相关重大研究项目,提高影响力,实现野外台站的科学价值,打造中国海洋哺乳动物的主要研究基地,使其具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特色产业培育等功能,建立“珊瑚礁试验样区”和“红树林试验样地”等示范区,建成集监测、研究与示范为一体的研究站,成为广西重要的自然生态和实验生态学的监测、实验与研究、示范与推广基地,建成自治区级、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2年8月至今,面向来自北京、南宁、上海等地的学生开展主题讲座60余场,参与学生人数达1200余人。连续两年开展“涠洲岛海洋观察节”活动,涠洲岛站在硬件设施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与中科院水生所、北部湾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鲸类研究项目在稳步开展每月一次的涠洲岛海域布氏鲸截线调查工作,依托研究站培养研究生4人。接待来自中科院水生所、中科院海洋所、中国地质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北部湾大学、蚂蚁森林、阿拉善SEE、桃花源基金会、中央电视台等研究机构、高校、知名企业、媒体的交流和调研约400人次,其中院士、省部级领导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