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6日,受巨鲸频繁造访涠洲的消息引诱,我兴致冲冲地登上了涠洲岛,期待一睹鲸鱼的尊容。 4月7日九时许,乘快艇驶出港口,向既定海域疾进。大雾消散的海面,波澜不惊,异常的平静,即便像我这样涠洲岛的常客也难得一遇。看来今天运气不错,可以免受晕船之苦。 说到鲸,人们脑海里浮现的是海洋中能喷出高大水柱的鱼形庞然大物。没错,鲸正是地球上体型最大的生灵。水的浮力,帮助鲸最早完成了从陆生哺乳动物向海洋最大哺乳动物的进化,体型似鱼,如鱼得水。它们比后来进化为海洋哺乳动物的儒艮、海豹、海象等以及正在向海洋进化的北极熊更接近于鱼,已完全无法脱离水生活。 古人对鲸不乏描述,庄周在其《逍遥游》写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里的鲲就是鲸,能化为鹏的大鱼是也。这些庞然大鱼,也曾被叫做“鲸鲵”,雄为鲸,雌为鲵。从班固开始,称之为“鲸鱼”。汉武帝曾雕刻两条石鲸,分别置于昆明池和太液池边,至今仍存。杜甫在《秋兴八首》中写到,“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
-
4月9日,2019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宁举行。广西大学蒋承建教授团队联合本中心阎冰研究员团队共同申报的“亚热带特殊生态环境系统中未培养微生物新酶基因资源挖掘和功能鉴定”成果荣获自然科学类二等奖,本中心为第二完成单位,阎冰研究员为第三完成人。 该成果主要利用环境微生物宏基因组学技术,系统开展了有关亚热带特殊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微生物基因资源研究,完成了重要新酶基因的鉴定研究,为寻找在严酷条件下可以发挥功能的新酶蛋白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也为研究特殊生境系统中典型微生物驱动的物质代谢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系列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前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的项目资助,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培养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具有良好的国际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撰稿:阎冰...
-
2019年3月20日,涠洲岛旅游区正式启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和“爱鸟周”宣传活动,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孙仁杰老师应邀参加,并在涠洲实验学校进行题目为《成语中的鸟类知识》的“爱鸟周”宣传讲座。 在讲座中,孙仁杰老师通过“身轻如燕”、“劳燕分飞”、“惊弓之鸟”等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鸟类适应飞行的身体特征、鸟类飞行的原理和鸟类迁徙的规律;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了解到现阶段保护鸟类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涠洲岛对于候鸟迁徙的重要意义;同学们决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护鸟类、珍惜鸟类、共同把涠洲岛建成“鸟语花香”的鸟类天堂,讲座受到涠洲实验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爱鸟周”源于1981年,最初为保护迁徙于中日两国间的候鸟而设立。1992年,国务院批准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明确将“爱鸟周”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命共同体”。 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北海...
-
2019年1月27日(周日)上午,北京实验小学师生家长寒假游学团一行10人,来到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开始了他们的红树林北海行。 在周浩郎的引导下,4名小学生及家长和老师们先领略了中心的迷你滨海湿地和仿真降雨,即刻对红树林有了直观和形象的感受,并产生了好奇和兴趣。在学术报告厅,游学团一行听取了有关红树林和珊瑚礁的介绍,并在答问中学习了红树林和珊瑚礁的知识。 下午,在莫竹承的带领下,游学团一行前往北海国家湿地公园小冠沙海滩近距离感受红树林。一到海边,映入眼帘的白骨壤便激起了学生及家长们兴趣,大家围着莫竹承纷纷发问。莫竹承深入浅出地向大家讲述了红树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和在食物链中的支撑作用。沙滩上弹涂鱼、沙蟹、招潮蟹、寄居蟹以及大量的滩栖螺让孩子们目不暇接。大家还目睹了沙虫的挖掘过程,学会了竹蛏的诱导方法。大家由衷感慨道,大海物产真丰富,红树林功不可没!通过红树林赶海,游学团一行尤其是孩子们,增加了对红树林和海洋的认知,并在心里种下了生态文明的种子。 2019年1月28日,在孙仁杰带领下,游学团一行又到北海滨海国家湿...
-
2018年11月13日,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王欣副研究员在高德小学开展了主题为“认识珊瑚”的珊瑚科普知识讲座活动。 此次讲座主要面向高德小学四年级的同学们,主要讲述了珊瑚从出生、长大到死亡的生活过程,珊瑚结构、习性和重要性,同时还图文并茂的介绍了生活在珊瑚礁里的多种多样的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珊瑚面临的问题等等。 同学们大多生活在海边,本身对海洋生物有一些简单的了解,通过这次讲解和互动,使他们更加系统的认识到珊瑚及海洋生物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海洋的热爱,增加其保护珊瑚礁及海洋环境的积极性。...
-
12月1日上午细雨蒙蒙,潮湿粘腻的南风天气没有挡住求知问海的脚步,北海市一中35名师生在许宁副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中心参观学习。 在学术报告厅,苏治南博士用生动的语言讲解了红树植物独特的形态、强大的生态功能以及困难的处境。在珊瑚礁陈列室,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珊瑚礁标本向师生诉说着碧海蓝天、鱼游虾戏,一个诗和远方的南海。在滨海微缩湿地,由中心自主研发的气候模拟系统,为师生奉上了一场电闪雷鸣、雨雾飘洒、树影摇曳的“陆海空”视听盛宴。 壮乡多奇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叹今又何年!集装箱下一块块历尽亿万年风霜的地质标本,向师生们展示了壮乡大地的沧桑巨变……时间匆匆,师生意犹未尽,离别之际与中心人员戴培建、李斌共同探讨了人工红树林净化水质的课题设计问题。 少年强则国家强,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关键在青少年。作为广西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基层单位,在深入开展本专业的科学研究之余,还应把研究成果普及于民、惠及于众。仅如此,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北部湾天然资源才能持续芳华,继续芬芳。...
-
珊瑚礁为许多海洋里的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还是许多鱼类的幼鱼生长地。随着人类频繁的活动,珊瑚礁也面临着种种危险。为了让学生了解所生活城市的海洋环境,培育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2018年10月26日上午,高德小学科普组成员带着20名学生到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