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9月25日上午海南省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考察团由团长郭澄文带领儋州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农垦西联农场、新盈湿地公园管理处、乡投公司及光村镇等单位一行9人到我中心考察和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员范航清博士主持了交流座谈会,中心常务副主任周浩郎研究员及基地负责人参加了座谈。 在座谈会上,范航清主任就我中心近年来在红树林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做了详细的介绍,考察团成员对我中心地埋管网养殖技术和虾塘红树林生态农牧场构建等成果及开展的相关工作表达了极大的兴趣,在热烈的座谈会上就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污损虾塘生态修复的需求与合作愿景进行了深入探讨。代表团郭澄文团长表示此次行的目的是要考察和交流滨海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科研与建设情况,并希望代表团各成员单位通过本次考察能结合本地实情,做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相关工作。 下午,考察团成员在基地负责人陪同下到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范航清主任向代表团介绍地埋管网养殖技术和虾塘红树林生态农...
-
9月9日至11日,我中心在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开展涠洲岛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时,在涠洲岛北面西角水库入海口的潮间带处发现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和外来引入物种无瓣海桑。其中,互花米草是首次在涠洲岛被发现记录。互花米草是大陆海岸潮间带植被群落中分布最广的生态入侵种,无瓣海桑作为目前我国人工红树林种植面积最大的种类(涠洲岛无人工种植历史),能够扩散入侵到远离大陆的海洋岛屿涠洲岛实属罕见。初步推测,互花米草入侵涠洲岛滩涂可能来自自然扩散。 本次监测共发现呈圆形至椭圆形的互花米草斑块(见图1)10个,其中直径约3~4m的草斑2个,直径约1m草斑2个,直径约0.5m草斑6个,总面积约25m2。互花米草植株平均高0.8m,正处于花期。 无瓣海桑2株(图2-4),其中一株为成年植株,株高及胸径约为10.0m、30.2cm,另一株为幼年植株,株高及胸径为3.5m、4.2cm,均处于果期。 此次监测发现的互花米草和无瓣海桑均在涠洲岛的西角水库河水入海口区域出现,这表明海岛的河(溪)口区域是外来植物入侵的高危区,需要保护区管理单位给予足够重视。 互花米草在我国被列为外...
-
2019年8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在南宁市组织专家对我中心承担的2015年度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于地埋管网技术的受损红树林生态保育研究及示范”项目(项目编号:201505028)进行了会议自验收。本次自验收会议的专家有:厦门大学卢昌义教授、中山大学王建华教授和黎祖福教授、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廖宝文研究员、广西大学潘红平教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付丽平高级会计师、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徐力高级会计师。本次自验收会议由蒋明星处长主持,卢昌义教授担任自验收专家组组长。 “基于地埋管网技术的受损红树林生态保育研究及示范”项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推荐,我中心为牵头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为协作单位,项目由6个子任务组成,总经费1050万。 上午,会议进行了各子任务的自验收,各子任务负责人详细汇报了各子任务的主要研究内容、执行情况、完成情况以及目前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在场专家领导...
-
2019年8月10日,由广西生态学会携手阿拉善SEE广西项目中心主办的广西自然科普讲堂第19期在广西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的孙仁杰老师进行了题目为《广西上空的鹰》的科普讲座。 课堂上,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的孙仁杰老师带大家了解了鸢鹞雕隼鵟鹫的鹰类,为大家讲解了不同鹰类的特点,并简单讲解了广西境内41种鹰类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现场,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一堂一个半小时的课,一转眼就过去了,讲座后很多小朋友和家长意义未尽,与孙仁杰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活动在广西私家车930电台进行了同步直播。 撰稿:孙仁杰...
-
2019年8月6日晚,CCTV4《走遍中国》报道了北仑河口自然保护区、防城港市沙心沙岛,北海市大冠沙红树林自然保护及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技术研发的故事。中心范航清博士在节目中接受了现场和室内采访。该节目不仅为北海竹林基地留下了重要的科研影像资料,也向外界展示了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着力将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探索合理利用红树林湿地的场景。该节目对提高广西科学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的社会影响,传播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科学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走遍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一档大型专题报道栏目。栏目形式为记者现场报道短片加演播室访谈,栏目以人文视角聚焦中国最新变化,关注普通中国人身边的新现象、新风尚、新事物,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解析当代中国的新变化,帮助海内外观众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北海电视台实习记者 范丹娉)...
-
和谐与健康的生态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目标,更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保障。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生态建设服务。长期以来,海洋监测重环境轻生态,忽视了环境变化与生态演化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日益重视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价,海洋环境监测向海洋生态监测扩展是大势所趋。 针对广西海洋生态监测人才缺乏,技术规范不成熟,合作不充分等问题,由中国太平洋学会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办,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不忘初心,面向生态:广西海洋监测转型专家研讨会”于2019年7月11日~12日在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 研讨会议上,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所在机构开展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会议集中讨论并甄别了广西海岸带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理清了今后监测工作的方向及着眼的科学问题,达成了合作共识。与会代表感谢主办方提供的交流平台,希望以后定期召开此类研讨会,及时沟通,促进合作,共同发展。会议期间部分代表参观了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
-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根据科技部统一部署和《广西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三年计划(2018-2020年)》要求,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开展了2019年“两周一展”专题活动——广西十佳科普读物大赛。由我中心主任范航清研究员等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为献礼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型复合出版工程“我们的广西”丛书之一的《红树林》获2019年广西十佳科普读物一等奖,将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推荐参加2019年全国优秀科普读物评选。 据悉,《红树林》是由范航清研究员主编、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共14名科研骨干参与了相关章节的编写。范航清研究员曾撰写中国第一本红树林科普著作《红树林——海岸环保卫士》(2000年面世)。《红树林》文字简洁生动,既介绍了红树林重要的基础知识,更突出了广西红树林资源现状和特色、最新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发展趋势等,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社会进步参考价值,是公众、决策者和青年科...
-
近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科协、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工信厅、广西科学院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公布了2019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选结果。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研究员荣膺2019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据悉,此次遴选工作从5月上旬开始,经过广泛动员、有关单位推荐、2019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小组评选、面向社会公示,最终产生10名2019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分别是邓荫伟、杨章旗、范航清、庞耀珊、徐世宏、黄旭华、黄战威、韩玉、覃文、雷欢。他们来自全区各行业,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科学普及、科技推广、科技扶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科技事业,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具有突出的先进性、代表性和影响力。 据了解,最近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宣传项目为抓手,积极选树、广泛宣传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典型。广西将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广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