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5-23
    5月21日上午,北海市实验学校师生共50余人到中心进行参观。此次参观活动为其“生物多样性——红树林保护行动”环保主题活动之一。 首先,中心孙仁杰老师就滨海微缩湿地进行讲解,指出红树植树生长环境的特征及其耐盐机理。随后,潘良浩博士为学生们带来了“海上森林”——红树林的科普讲座,为学生们讲解了红树林名称的来历、繁殖的机制、分布与种类等基础知识。同时,用生动的实景照片展示了红树林常见树种的形态、广西区内不同地区的红树林地貌等。在讲座的最后,潘良浩博士强调了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播放了《焦点访谈》:如何拯救红树林(一)。因中心王欣博士于20日为北海市实验学校师生作“海洋里的沙漠绿洲——珊瑚礁”专题讲座,为加深学生们对珊瑚礁的认识,安排其参观了中心珊瑚标本室。最后,中心廖馨博士为学生们讲解了离心机、PCR仪、显微镜等实验操作仪器,增加了学生们对科研的兴趣。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校园科普活动的开展,希望将滨海湿地保护的萌芽播撒在校园中。为保...
  • 2019-05-23
    5月20日下午,中心王欣副研究员应邀到北海市实验学校作“海洋里的沙漠绿洲——珊瑚礁”专题讲座。此次讲座为北海市实验学校五年级环保主题活动之一。讲座上,王欣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珊瑚的繁殖机理,并解答了学生关于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区别的疑问。随后展示出的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珊瑚实物图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王欣副研究员生动地讲解了珊瑚颜色的形成、珊瑚与鱼类的共生等内容。讲座的最后,王欣副研究员向学生们强调了保护珊瑚的重要性,并就日常生活中捕食部分鱼类、乱扔海洋垃圾等行为对珊瑚礁的危害进行介绍,希望学生们在认识珊瑚礁的同时也能够增强环保意识、了解到环保对海洋环境的重要性。讲座结束后,王欣副研究员为学生们发放了中心特制的科普宣传资料,通过将简单的科普知识印刷在学生们日常能够接触的物品上兼顾到了实用性及宣传性,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一直积极参与各项科普活动,不仅走进校园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更在中心接待各个年级学生参观。中心与北海市实验学校达成初步共识,双方会进一步加强合作...
  • 2019-05-21
    2019年5月17日下午,厦门大学环境学院李杨帆教授一行来我中心交流,带来题为《海岸带弹性:土地-水-生物多样性的联结》的学术报告,范航清主任及中心的科研人员、学生等数十人参加了此次交流。 报告中,李教授分享了他在景观生态学领域一步步进阶探索的科研历程,李教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我国东部海岸带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与生态管理方面。李教授团队构建了海岸带弹性:土地-水-生物多样性联结的研究框架,运用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在景观尺度开展生态系统建模研究,建立了一套海岸带城市化-环境多尺度耦合系统景观模型,在景观生态安全预警建模、城市生态恢复力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李教授介绍,在研究中,他们创新地使用物理学胡克定律等公式来构建海岸带弹性的生态学模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方法让中心科研人员耳目一新,也深受启发。 报告后,李教授和范航清主任等交流了此次来北海调研海岸带红树林的行程,并就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怎样相辅相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撰稿:廖馨...
  • 2019-05-21
    近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国家行动方案,先导工程在我国各地正方兴未艾,但相对于生态修复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已有的国家和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只是做了原则性的梳理和规定,对具体工程重点环节、关键技术的启示与指导意义有限。为应对国家需求,2019年5月11-12日,由中国太平洋学会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南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关键技术务实研讨会》 在广西科学院召开。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鲍达明副司长亲临会议指导,来自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以及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保尔森基金会、网络公司等机构及公司的相关专家35人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议题包括:(1)中国南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典型案例遴选与出版事宜,(2)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生态学专业委员会LOGO草案定稿,(3)2019年中国红树林生态学术研讨会会议筹备。 会议首先由入选《中国南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典型...
  • 2019-05-07
    2019年4月29日上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陈鹭真教授、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赵鹏博士到我中心进行蓝碳研究学术交流,并分别带来了题目为“滨海湿地蓝碳的初步研究”和“国内外蓝碳政策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 首先,赵鹏博士带来了国内外蓝碳政策的发展趋势报告,从广义的角度介绍蓝碳的概念,简述了学术界及部分国家对于蓝碳的认识及态度,指出我国蓝碳研究和政策认识与国际上的差距,并结合当前在研项目指出中国蓝碳政策研究需要加强蓝碳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陈鹭真教授专注于滨海蓝碳,尤其是海岸带红树林蓝碳的研究。报告中,陈鹭真教授详细介绍了滨海蓝碳的定义、原理、作用等方面,结合我国红树林特点及历史研究,对我国红树林蓝碳研究提出了展望。陈鹭真教授还介绍了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监测地区正在使用的地表高程测定系统(SET-MH法),并就这套系统的安装及在红树林碳储量和海平面上升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本次学术交流前后,中心人员与陈鹭真教授课题组在中心北海竹林基地和山口红树林区进行了若干地表高程...
  • 2019-04-19
    2019年4月17日上午,自然资源部东海局、海洋赤潮灾害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叶属峰教授到我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并带来一场名为“海洋生态预警--面向新时代的业务化设计”的学术报告,参加人员除我中心研究人员、学生外,还有来自自然资源部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人员。 叶属峰教授首先从社会大众对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污染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入手,引出新时代发展观--“生态文明”理念,突出了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的重要性;随后阐述了海洋生态预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未来发展等内容,并以广西方案设计构想为例进行说明。他指出,生态预警是生态文明的本质体现,是新时代海洋业务化的顶层设计,是理念的重塑、体系的重构和能力的重建,要以技术促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讲座中,叶属峰教授还以详实的数据,图文并茂地回答了关于海洋水质监测、陆海统筹、生态修复等方面的问题,使在场人员对海洋生态预警方面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对生态文明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术报告结束后,叶属峰教授还与中心范航清研...
  • 2019-04-17
    2019年4月15日上午,台湾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退休研究员陈章波到我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并带来了一场名为“海洋生物生态学野外实验策划及技术指导——以珍珠湾鲎研究为例”的精彩讲座,参加人员除了我中心职工、学生外,还有来自北部湾大学、广西合浦儒艮保护管理站、美境自然等机构的人员。 讲座上,陈章波研究员首先以哲学的思维阐释了生态系统研究的思路,并生动描述了中国鲎的重要价值及濒危现状。随后,陈章波以珍珠湾鲎研究为例详细地介绍了海洋生物生态学野外实验策划及技术,包括了试验的设计、采样的安排、论文及报告的撰写,甚至还包括如何调节参与人员的积极情绪等,使在场人员受益匪浅。 当天下午,在中心苏治南博士研究生的带领下,陈章波研究员、关杰耀博士及肖晓波女士一同前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北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竹林)基地参观,并现场考察了竹林小海湾。期间,苏治南介绍了“红树林生态保育和虾塘红树林生态农牧场构建”等科研成果及试验基地建设情况,陈章波研究员根据小海湾的现状,结合生态农牧场构建,...
  • 2019-04-16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关于红树林生态保护的指示精神,研究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监督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制度,生态环境部组织了全国性的专题调研,在广西的调研于2019年4月10-12日进行。 4月11日上午,生态环境部领导6人,广西生态环境厅、自治区人大法工委、林业局、海洋局、自然保护区及专家代表14人参加了调研座谈会议。我中心范航清博士应邀出席了会议。自然资源部侧重生态修复工程规划与实施;生态环境部侧重生态修复的监督与管理。针对监督管理问题,范航清博士在会议上发言建议: (1)编制科学便捷的监测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是立法和管理的依据。建议简化指标,编制科学便捷的监测评价方法,确保监测样地、监测队伍、监测经费的稳定,确保监测结果的可比性与结论的可信性。 (2)建立生态修复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度 生态修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造林绿化和园林建设。由于建设工程资质准入制度的限制,生态环保专家很难在规划环节发挥参谋作用,于是不时出现“生态建设破坏生态”的现象。建议建立生态修复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度,解决专家参与生态修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