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2-05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红树林等典型滨海湿地生态恢复和生态功能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已于2017年批准立项,该项目由厦门大学牵头主持,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负责其中两个子任务,分别为邱广龙副研究员负责的“我国南方重要海草生活史、种子库动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课题四)和刘文爱副研究员负责的“红树林敌害生物柚木肖弄蝶夜蛾和团水虱的控制技术”(课题三)。2018年11月18日,课题三的各子任务的年度进展汇报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举行,课题三负责人叶勇教授和项目总负责人郑海雷教授主持了会议,我中心刘文爱、薛云红、史小芳参加了该次会议。2018年11月24日-25日,项目层面的年度进展汇报在中山大学举行,29个子任务的承担单位均悉数派人参会,我中心薛云红和方超参加了该次会议。这两次会议重点围绕课题研究进展、面临的问题和示范方案推进事宜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了解了各个子任务的工作进展和成果,加强了各个子任务间的合作。...
  • 2018-12-05
    12月1日上午细雨蒙蒙,潮湿粘腻的南风天气没有挡住求知问海的脚步,北海市一中35名师生在许宁副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中心参观学习。 在学术报告厅,苏治南博士用生动的语言讲解了红树植物独特的形态、强大的生态功能以及困难的处境。在珊瑚礁陈列室,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珊瑚礁标本向师生诉说着碧海蓝天、鱼游虾戏,一个诗和远方的南海。在滨海微缩湿地,由中心自主研发的气候模拟系统,为师生奉上了一场电闪雷鸣、雨雾飘洒、树影摇曳的“陆海空”视听盛宴。 壮乡多奇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叹今又何年!集装箱下一块块历尽亿万年风霜的地质标本,向师生们展示了壮乡大地的沧桑巨变……时间匆匆,师生意犹未尽,离别之际与中心人员戴培建、李斌共同探讨了人工红树林净化水质的课题设计问题。 少年强则国家强,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关键在青少年。作为广西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基层单位,在深入开展本专业的科学研究之余,还应把研究成果普及于民、惠及于众。仅如此,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北部湾天然资源才能持续芳华,继续芬芳。...
  • 2018-11-21
    2018年11月20日,第九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暨“2017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北海举行,中心副主任周浩郎代表中心出席会议并接受了中心作为第4完成单位参与的“南沙……研究”项目所获得的“2017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奖励证书。 该项目的获奖,是对中心参与项目人员努力工作的肯定。在实施项目过程中,中心积极配合项目主要承担单位,参与项目人员不畏艰苦、勇于担责,圆满地完成了项目所要求的任务。 该研究项目是中心首次参与在大洋开展的科研项目,能够在大洋开展科研工作并完成任务,体现了中心一贯坚持和倡导的勇于拼搏、敢于追求的务实开拓精神。...
  • 2018-11-15
    首届“广西创新争先奖(含‘广西杰出工程师奖’)”评选活动落下帷幕,颁奖仪式在广西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广西科协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举行,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红树林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技术研究团队荣获“首届广西创新争先集体奖”荣誉称号。 据了解,此次评选活动由广西科协联合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工信委、自治区人社厅、自治区国资委共同开展,旨在表彰在创新争先行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科技工作者和集体。经评选工作委员会和领导小组初评、复评和终评,共评选出10个首届广西创新争先集体奖;30个首届广西创新争先个人奖;30个首届广西杰出工程师奖。 荣获“广西创新争先奖”的科技工作者或集体,有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方面,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或自治区重大项目或课题,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辟新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或国家安全重大课题作出重大贡献;有在转化创业方面,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开发、应用、推广科技成果,形成新...
  • 2018-11-15
    11月2日,由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组织部主办,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承办,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单位协办的“广西好书推介及读书分享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晓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资委副主任王晓华,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朱为范,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覃超,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曾艳等出席了此次活动。 在分享会环节,《白头叶猴》《中华白海豚》的作者潘文石教授、《灵渠》作者郑连第等结合自身专业领域与高校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范航清研究员与大家分享了《我们的广西:红树林》专著(以下简称《红树林》)。《红树林》是为献礼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型复合出版工程“我们的广西”丛书之一。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了解红树林的特征、作用及广西红树林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现状,共同探索更加有效的保护方法与合理利用之道,《红树林》分为“红树林的背景知识和国内外保护情况”、“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的自然演变和资源现...
  • 2018-11-12
    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邀请,中心副主任周浩郎与工作人员刘成辉于2018年11月5-7日参加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WESTPAC)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TIO)于在厦门共同主办的“第五届WESTPAC珊瑚礁海洋酸化生态影响研究及监测培训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13个国家的代表、专家和学者共四十多人与会。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蔡锋、海洋科学委员会西太分委会主任朱文熙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研讨会围绕海洋酸化及其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两个议题展开,各国专家学者介绍了珊瑚礁海洋酸化生态影响监测工作的进展,并就相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中心周浩郎副主任汇报了涠洲岛珊瑚礁海洋酸化影响监测工作的进展,介绍了中心对涠洲岛珊瑚礁的现状调查与相关保护工作。 本次研讨会总结了在西太平洋开展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海洋酸化影响及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的阶段性工作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出了安排。...
  • 2018-11-07
    近日,我中心合著的论文“中国海草的多样性、分布及保护”荣获了"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奖项。该论文发表于2013年的《生物多样性》第2卷第5期,汇总、综述了中国海草植物(资源)的分布,保护现状和威胁,制作了中国海草分布图,是关于中国海草研究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 我中心范航清研究员和邱广龙副研究员分别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 注:国家科技部自2000年开始,先后立项研究"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研究"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服务与保障系统"课题,并于2008年和2011年公布了两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的评选结果,为加强优秀学术期刊质量和影响力,进而带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进步起到了显著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品牌价值,巩固精品期刊学术影响力,构建展示精品期刊最高学术水准的舞台,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正在开展"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项目的研究和平台建设工作。 “领跑者5000"平台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利用精品科技期刊评价结果,形...
  • 2018-11-03
    涠洲岛为火山喷发而成,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而这片造就了涠洲岛的火山岩,也成就了北部湾最北部的一大片珊瑚礁,也是我国南部海域分布位置最北的珊瑚礁。 正是绚丽多姿的珊瑚礁、海蚀、海积及熔岩等景观,构成了涠洲岛独特的“蓬莱”景观。涠洲岛,又被学者们称为珊瑚最北方的“伊甸园”。 涠洲岛珊瑚目前的基本状况怎么样? 涠洲岛珊瑚面临怎样的生存困境? 涠洲岛对于珊瑚生长有着怎样的独特环境? 涠洲岛珊瑚保护有哪些措施? 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走访了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涠洲岛珊瑚礁研究基地,和研究人员一起走近珊瑚,认识珊瑚,了解保护珊瑚的重要意义。 据介绍,珊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产生石灰质骨骼的造礁珊瑚,包括石珊瑚、苍珊瑚;一类是不能造礁的珊瑚,如软珊瑚、柳珊瑚和角珊瑚等。软体珊瑚死后什么也不会留下,石珊瑚死后会留下坚硬的钙化物质,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珊瑚礁或珊瑚花,也即珊瑚的骨骼。 2017年,经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调查发现,涠洲岛有造礁石珊瑚10科23属41种,柳珊瑚4科12属14种。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