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是“全国低碳日”,2022年的主题是“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好家园”。当天,中心海草科研团队在广西北海竹林监测站点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向全国电视观众展示了该团队的科研工作内容。 海草是全球蓝色碳汇的重要贡献者,被称为“海洋之肺”的海草床有巨大的固碳能力,对全球碳循环具有深刻影响。广西北海竹林海草床是全球海草监测网(SeagrassNet)在中国的唯一站点,分布着华南地区最主要的海草种类之一的卵叶喜盐草。在这里,一场地上地下联动的科研行动正在进行:空中,无人机航测海草床生态系统分布范围和滩涂湿地地形地貌;地面,科研人员测量海草茎枝高度和密度,采集海草床沉积物柱状样品,同时监测海草床温室气体排放量。 中心海草科研团队负责人邱广龙研究员向央视记者详细介绍了海草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研究过程,这些基础研究将揭示华南海草床碳收支现状及海草床在滨海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中心海草科研团队将逐步完成广西沿海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工作,摸清华南沿海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情况...
-
2022年6月10日,中心承办了由广西科学院主办的“广西科学院直属机关‘我邀明月颂中华’爱国诗词诵读比赛暨清廉桂科院建设系列文体活动”,活动在中心的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基地举办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代表广西科学院直属机关和研究机构的八支队伍参加了此次爱国诗词的诵读比赛。其中,中心参赛作品《北部湾颂》由周浩郎研究员创作,充分展现了红树林中心的科研人员三十年来扎根基层,为我国滨海湿地的生态研究抛洒汗水的科研奋斗精神。中心参加了诵读比赛的队伍由八名年轻的科研人员组成,由于科研工作繁忙,一直到比赛的当天,队伍才第一次全员到齐一起训练。比赛中,虽然朗诵技巧不足,但各位队员满怀情感超水平发挥,最终以9.61分的高分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撰稿:廖馨 审核:周浩郎 照片:廖馨...
-
2022年6月8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暨第十五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海洋日的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天,中心珊瑚礁生态修复成果亮相央视。 为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从2013年开始,中心珊瑚礁团队在涠洲岛珊瑚礁区培育珊瑚,到目前已建设珊瑚苗床200个,培育珊瑚20万株,修复珊瑚8公顷,使修复区海域珊瑚覆盖率提高了3.6%并形成科学系统的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中心在珊瑚礁生态修复方面取得的成 果,是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案例。一直以来,珊瑚礁生态修复获得中心的大力支持,也获得广西科学院“桂科学者”创新团队海洋领域-E岗的重点培育。 海洋日前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地理•中国》、《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第一时间》和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卫视》、《广西新闻》、《新闻在线》、《新闻直播间》等栏目对中心珊瑚礁生态修复成果进行特别报道,向全国电视观众介绍了中心珊瑚礁生态修复的具体工作,充分肯定了中心珊瑚礁生...
-
2022年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广西北海市主办了主场活动。自然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领导亲临了活动。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范航清应邀在大会进行了题为“广西红树林保护成就与贡献”专家访谈。 在5分钟的PPT访谈中,他介绍了广西红树林保护成就,突出了广西在生态海堤、国家红树林保护行动计划咨询、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红树林基准价值计算、红树林和草床及珊瑚礁连通培育等方面的原创贡献。范航清的访谈加深了领导、嘉宾及媒体对广西红树林工作的印象。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高度赞赏“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新模式,表示拟在世界海洋大会上宣传该成果,使之成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示范。 范航清在大会上接受专家访谈 范航清向自然资源部总工汇报“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示范情况 范航清 2022年6月9日...
-
近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开展的“2022年广西十佳科普读物大赛”评审结果公示,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周浩郎研究员所著《海底热带雨林珊瑚礁》获二等奖,黎广钊研究员所著《第四纪火山岛》获优秀奖,推荐单位为广西科学院。 《海底热带雨林珊瑚礁》以何为珊瑚礁切入,介绍珊瑚、珊瑚礁形成、以珊瑚礁鱼类为重点的珊瑚礁生物多样性、涠洲岛珊瑚礁形成、特点、变化等内容,深入浅出讲述了珊瑚礁生态学知识及珊瑚礁与人类的关系。语言生动、行文通俗、文字优美、词汇准确、充满趣味,图像真实、场景多样、观赏性强。以宏观视野从地球尺度描述涠洲岛珊瑚礁的历史演变和生态关联,以微观视角通过特征生物说明珊瑚礁生物尤其鱼类与珊瑚的生态联系。 《第四纪火山岛》阐明了第四纪火山岛分布及其形成特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图片介绍了涠洲岛火山碎屑岩台地、火山口、火山弹、海蚀平台、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桥、海蚀柱、海蚀沟、海蚀墩等各种各样的海蚀地貌景观,并阐明火山岛地质遗迹保护意义。创新点在于汇聚了涠洲岛各色各样火山地质遗迹的地貌...
-
“五月五,粽飘香”。2022年6月1日,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在我国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里,为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食文化,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工会在下午组织了“品味端午,传承文明”活动。恰逢六一儿童节,双节同庆,工会特邀请中心职工的父母、子女共四十余人一同参加活动。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大家齐聚党员活动室,一起包粽子,缝香包。中心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包出的粽子颇具地方特色,反映了各地的风俗,有枕头粽、尖角粽、四角粽等不同形状的粽子。有些职工从未包过粽子,也跃跃欲试。手巧的女同志们,用花布和艾草做出了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香包,清香四溢,佩戴在身上或悬挂于床头,可以强身健体,驱赶蚊虫。 撰稿:廖馨 审核:周浩郎 照片:廖馨...
-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2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未来”。 2022年5月20日,中心科普活动在北海中学开展。下午,周浩郎、林明晴、蓝军南走进了北海中学校园,为同学们科普海洋生物多样性。 在北海中学报告厅,周浩郎为约450名学生做了题为“珊瑚礁和广西涠洲岛”的科普报告,讲述了全球珊瑚礁的分布,解释了涠洲岛珊瑚的来龙去脉,说明了涠洲岛珊瑚礁的变化。周浩郎还介绍了达尔文所写的《珊瑚礁的结构和分布》以及作为海洋生物地理学开端的华莱士线,将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人类为之着迷的故事娓娓道来,从珊瑚三角讲到南沙珊瑚礁再讲到涠洲岛珊瑚礁,深入浅出地道出了造就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生命本质和环境条件,饶有趣味,引人入胜。 同时,在中心布置在北海中学的展板前,林明晴和蓝军南为同学们讲解展板上中心摄影获奖作品所反映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知识和中心科研工作,让同学们直观了解了滨海湿地科学研究的内容,感受了中心科研人员的坚持,认知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短短一个下午,通过中心在北海中学的...
-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时强调,“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北海红树林(图片引自新华社) 五年来,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红树林的保护与恢复。2021年,党中央将“双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大抓手,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红树林因具突出生态和碳汇功能而作用凸显。 五年来,中心在红树林保护与利用方面创新探索,针对红树林保护与恢复存在的问题,原创了“红树林地埋管道鱼类原位生态养殖系统”、“生态海堤”和“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三大技术,并集成为红树林滨海湿地一体化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出了“关于沿海废弃虾塘是恢复我国红树林的重要潜在空间”、“新造红树林验收时间”、“科学认识宜林滩涂”等科学观点和建议,被《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