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7-16
    和谐与健康的生态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目标,更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保障。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生态建设服务。长期以来,海洋监测重环境轻生态,忽视了环境变化与生态演化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日益重视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价,海洋环境监测向海洋生态监测扩展是大势所趋。 针对广西海洋生态监测人才缺乏,技术规范不成熟,合作不充分等问题,由中国太平洋学会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办,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不忘初心,面向生态:广西海洋监测转型专家研讨会”于2019年7月11日~12日在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 研讨会议上,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所在机构开展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会议集中讨论并甄别了广西海岸带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理清了今后监测工作的方向及着眼的科学问题,达成了合作共识。与会代表感谢主办方提供的交流平台,希望以后定期召开此类研讨会,及时沟通,促进合作,共同发展。会议期间部分代表参观了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
  • 2019-06-30
    2019年6月23日至6月30日,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办,复旦大学生态学科、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19年“海岸带生态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暨第十五届复旦大学生态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召开。我中心主任范航清研究员应邀在讲习班上做了以“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angroves in China”为题的专题报告。中心潘良浩、宋超、李斌,以及张云兰博士生共4位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讲习班。 本届讲习班围绕“海岸带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主题,邀请了来自法国、美国和国内在相关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16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报告从多个层面讲授了海岸带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前沿研究进展,特别强调相关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讲习班还安排学员参加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考察,了解东滩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特征以及生物入侵等相关生态环境问题。通过一周的学习和交流,学员们一致认为讲习班课程涵盖内容广泛,课程内容精彩,开拓了自身的视野和...
  • 2019-05-21
    2019年5月17日下午,厦门大学环境学院李杨帆教授一行来我中心交流,带来题为《海岸带弹性:土地-水-生物多样性的联结》的学术报告,范航清主任及中心的科研人员、学生等数十人参加了此次交流。 报告中,李教授分享了他在景观生态学领域一步步进阶探索的科研历程,李教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我国东部海岸带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与生态管理方面。李教授团队构建了海岸带弹性:土地-水-生物多样性联结的研究框架,运用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在景观尺度开展生态系统建模研究,建立了一套海岸带城市化-环境多尺度耦合系统景观模型,在景观生态安全预警建模、城市生态恢复力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李教授介绍,在研究中,他们创新地使用物理学胡克定律等公式来构建海岸带弹性的生态学模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方法让中心科研人员耳目一新,也深受启发。 报告后,李教授和范航清主任等交流了此次来北海调研海岸带红树林的行程,并就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怎样相辅相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撰稿:廖馨...
  • 2019-05-21
    近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国家行动方案,先导工程在我国各地正方兴未艾,但相对于生态修复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已有的国家和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只是做了原则性的梳理和规定,对具体工程重点环节、关键技术的启示与指导意义有限。为应对国家需求,2019年5月11-12日,由中国太平洋学会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南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关键技术务实研讨会》 在广西科学院召开。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鲍达明副司长亲临会议指导,来自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以及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保尔森基金会、网络公司等机构及公司的相关专家35人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议题包括:(1)中国南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典型案例遴选与出版事宜,(2)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生态学专业委员会LOGO草案定稿,(3)2019年中国红树林生态学术研讨会会议筹备。 会议首先由入选《中国南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典型...
  • 2019-05-07
    2019年4月29日上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陈鹭真教授、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赵鹏博士到我中心进行蓝碳研究学术交流,并分别带来了题目为“滨海湿地蓝碳的初步研究”和“国内外蓝碳政策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 首先,赵鹏博士带来了国内外蓝碳政策的发展趋势报告,从广义的角度介绍蓝碳的概念,简述了学术界及部分国家对于蓝碳的认识及态度,指出我国蓝碳研究和政策认识与国际上的差距,并结合当前在研项目指出中国蓝碳政策研究需要加强蓝碳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陈鹭真教授专注于滨海蓝碳,尤其是海岸带红树林蓝碳的研究。报告中,陈鹭真教授详细介绍了滨海蓝碳的定义、原理、作用等方面,结合我国红树林特点及历史研究,对我国红树林蓝碳研究提出了展望。陈鹭真教授还介绍了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监测地区正在使用的地表高程测定系统(SET-MH法),并就这套系统的安装及在红树林碳储量和海平面上升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本次学术交流前后,中心人员与陈鹭真教授课题组在中心北海竹林基地和山口红树林区进行了若干地表高程...
  • 2019-04-19
    2019年4月17日上午,自然资源部东海局、海洋赤潮灾害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叶属峰教授到我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并带来一场名为“海洋生态预警--面向新时代的业务化设计”的学术报告,参加人员除我中心研究人员、学生外,还有来自自然资源部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人员。 叶属峰教授首先从社会大众对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污染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入手,引出新时代发展观--“生态文明”理念,突出了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的重要性;随后阐述了海洋生态预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未来发展等内容,并以广西方案设计构想为例进行说明。他指出,生态预警是生态文明的本质体现,是新时代海洋业务化的顶层设计,是理念的重塑、体系的重构和能力的重建,要以技术促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讲座中,叶属峰教授还以详实的数据,图文并茂地回答了关于海洋水质监测、陆海统筹、生态修复等方面的问题,使在场人员对海洋生态预警方面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对生态文明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术报告结束后,叶属峰教授还与中心范航清研...
  • 2019-04-17
    2019年4月15日上午,台湾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退休研究员陈章波到我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并带来了一场名为“海洋生物生态学野外实验策划及技术指导——以珍珠湾鲎研究为例”的精彩讲座,参加人员除了我中心职工、学生外,还有来自北部湾大学、广西合浦儒艮保护管理站、美境自然等机构的人员。 讲座上,陈章波研究员首先以哲学的思维阐释了生态系统研究的思路,并生动描述了中国鲎的重要价值及濒危现状。随后,陈章波以珍珠湾鲎研究为例详细地介绍了海洋生物生态学野外实验策划及技术,包括了试验的设计、采样的安排、论文及报告的撰写,甚至还包括如何调节参与人员的积极情绪等,使在场人员受益匪浅。 当天下午,在中心苏治南博士研究生的带领下,陈章波研究员、关杰耀博士及肖晓波女士一同前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北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竹林)基地参观,并现场考察了竹林小海湾。期间,苏治南介绍了“红树林生态保育和虾塘红树林生态农牧场构建”等科研成果及试验基地建设情况,陈章波研究员根据小海湾的现状,结合生态农牧场构建,...
  • 2019-04-16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关于红树林生态保护的指示精神,研究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监督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制度,生态环境部组织了全国性的专题调研,在广西的调研于2019年4月10-12日进行。 4月11日上午,生态环境部领导6人,广西生态环境厅、自治区人大法工委、林业局、海洋局、自然保护区及专家代表14人参加了调研座谈会议。我中心范航清博士应邀出席了会议。自然资源部侧重生态修复工程规划与实施;生态环境部侧重生态修复的监督与管理。针对监督管理问题,范航清博士在会议上发言建议: (1)编制科学便捷的监测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是立法和管理的依据。建议简化指标,编制科学便捷的监测评价方法,确保监测样地、监测队伍、监测经费的稳定,确保监测结果的可比性与结论的可信性。 (2)建立生态修复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度 生态修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造林绿化和园林建设。由于建设工程资质准入制度的限制,生态环保专家很难在规划环节发挥参谋作用,于是不时出现“生态建设破坏生态”的现象。建议建立生态修复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度,解决专家参与生态修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