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9-28
    2019年8月28日至30日,惠州市海洋技术中心主任梁浩亮一行11人到访,了解中心在海岸修复方面的实践成果和先进经验。中心常务副主任周浩郎接待了访客一行并于8月29日陪同客人前往防城港海岸修复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在北仑河口,客人们听取了中心的红树林、海草和盐沼修复项目介绍,了解了中心所开展的北仑河口生态修复,不仅仅是修复生态演变进程的科学的人为干预过程,也是攸关生态安全和国土安全的重要举措;在红沙环,客人们认真观看了依照中心设计概念所建设的生态海堤,了解了生态海堤建设前期调查应关注的生态要点和工作步骤、空间规划应循的科学原则、生态海堤施工材料和工艺选择、生态景观和生态功效的实现途径以及生态海堤修复效应评估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野外考察中,宾客双方还就海岸生态修复的理念、实践和效果等方面开展了交流和探讨。双方表示,在海岸生态修复工作方面有类似的任务和共同的兴趣,希望能在海岸生态修复工作中开展实质交流与合作。 图 1 惠州市海洋技术中心来访人员考察红沙环生态海堤 图 2 惠州市海洋技术中心人员考察北仑河口生态修复现场 撰...
  • 2019-09-28
    2019年9月27日上午,来自东盟六国的海洋科研人员二十余人来我中心参观交流。据悉,此次其为参加“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际培训班”的学员,该培训活动是第十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系列活动之一。 会议上,我中心周浩郎研究员向远道而来的客人介绍了我中心的基本概况,包括中心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心在地埋管网生态养殖以及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等项目的进展情况。 随后,邢永泽博士做了题为“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long the coast of Beibu Gulf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 index”的报告,详细介绍了不同层级biomarkers种类及综合运用生物标志物评估海洋环境的方法与实践。廖馨博士做了题为“Origin of adaptive immunity-implications from amphioxus”,介绍了以文昌鱼为实验动物开展的一系列追踪脊索动物适应性免疫起源的工作及目前以环境DNA为研究手段进行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最后,来自马来西亚的广西大学博士Alison Wee(副教授)带来了有关东南亚红树林修复结果的评...
  • 2019-09-27
    2019年9月25日上午海南省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考察团由团长郭澄文带领儋州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农垦西联农场、新盈湿地公园管理处、乡投公司及光村镇等单位一行9人到我中心考察和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员范航清博士主持了交流座谈会,中心常务副主任周浩郎研究员及基地负责人参加了座谈。 在座谈会上,范航清主任就我中心近年来在红树林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做了详细的介绍,考察团成员对我中心地埋管网养殖技术和虾塘红树林生态农牧场构建等成果及开展的相关工作表达了极大的兴趣,在热烈的座谈会上就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污损虾塘生态修复的需求与合作愿景进行了深入探讨。代表团郭澄文团长表示此次行的目的是要考察和交流滨海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科研与建设情况,并希望代表团各成员单位通过本次考察能结合本地实情,做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相关工作。 下午,考察团成员在基地负责人陪同下到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范航清主任向代表团介绍地埋管网养殖技术和虾塘红树林生态农...
  • 2019-07-16
    和谐与健康的生态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目标,更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保障。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生态建设服务。长期以来,海洋监测重环境轻生态,忽视了环境变化与生态演化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日益重视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价,海洋环境监测向海洋生态监测扩展是大势所趋。 针对广西海洋生态监测人才缺乏,技术规范不成熟,合作不充分等问题,由中国太平洋学会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办,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不忘初心,面向生态:广西海洋监测转型专家研讨会”于2019年7月11日~12日在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 研讨会议上,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所在机构开展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会议集中讨论并甄别了广西海岸带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理清了今后监测工作的方向及着眼的科学问题,达成了合作共识。与会代表感谢主办方提供的交流平台,希望以后定期召开此类研讨会,及时沟通,促进合作,共同发展。会议期间部分代表参观了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
  • 2019-06-30
    2019年6月23日至6月30日,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办,复旦大学生态学科、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19年“海岸带生态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暨第十五届复旦大学生态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召开。我中心主任范航清研究员应邀在讲习班上做了以“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angroves in China”为题的专题报告。中心潘良浩、宋超、李斌,以及张云兰博士生共4位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讲习班。 本届讲习班围绕“海岸带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主题,邀请了来自法国、美国和国内在相关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16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报告从多个层面讲授了海岸带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前沿研究进展,特别强调相关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讲习班还安排学员参加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考察,了解东滩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特征以及生物入侵等相关生态环境问题。通过一周的学习和交流,学员们一致认为讲习班课程涵盖内容广泛,课程内容精彩,开拓了自身的视野和...
  • 2019-05-21
    2019年5月17日下午,厦门大学环境学院李杨帆教授一行来我中心交流,带来题为《海岸带弹性:土地-水-生物多样性的联结》的学术报告,范航清主任及中心的科研人员、学生等数十人参加了此次交流。 报告中,李教授分享了他在景观生态学领域一步步进阶探索的科研历程,李教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我国东部海岸带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与生态管理方面。李教授团队构建了海岸带弹性:土地-水-生物多样性联结的研究框架,运用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在景观尺度开展生态系统建模研究,建立了一套海岸带城市化-环境多尺度耦合系统景观模型,在景观生态安全预警建模、城市生态恢复力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李教授介绍,在研究中,他们创新地使用物理学胡克定律等公式来构建海岸带弹性的生态学模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方法让中心科研人员耳目一新,也深受启发。 报告后,李教授和范航清主任等交流了此次来北海调研海岸带红树林的行程,并就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怎样相辅相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撰稿:廖馨...
  • 2019-05-21
    近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国家行动方案,先导工程在我国各地正方兴未艾,但相对于生态修复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已有的国家和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只是做了原则性的梳理和规定,对具体工程重点环节、关键技术的启示与指导意义有限。为应对国家需求,2019年5月11-12日,由中国太平洋学会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南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关键技术务实研讨会》 在广西科学院召开。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鲍达明副司长亲临会议指导,来自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以及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保尔森基金会、网络公司等机构及公司的相关专家35人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议题包括:(1)中国南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典型案例遴选与出版事宜,(2)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生态学专业委员会LOGO草案定稿,(3)2019年中国红树林生态学术研讨会会议筹备。 会议首先由入选《中国南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典型...
  • 2019-05-07
    2019年4月29日上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陈鹭真教授、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赵鹏博士到我中心进行蓝碳研究学术交流,并分别带来了题目为“滨海湿地蓝碳的初步研究”和“国内外蓝碳政策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 首先,赵鹏博士带来了国内外蓝碳政策的发展趋势报告,从广义的角度介绍蓝碳的概念,简述了学术界及部分国家对于蓝碳的认识及态度,指出我国蓝碳研究和政策认识与国际上的差距,并结合当前在研项目指出中国蓝碳政策研究需要加强蓝碳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陈鹭真教授专注于滨海蓝碳,尤其是海岸带红树林蓝碳的研究。报告中,陈鹭真教授详细介绍了滨海蓝碳的定义、原理、作用等方面,结合我国红树林特点及历史研究,对我国红树林蓝碳研究提出了展望。陈鹭真教授还介绍了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监测地区正在使用的地表高程测定系统(SET-MH法),并就这套系统的安装及在红树林碳储量和海平面上升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本次学术交流前后,中心人员与陈鹭真教授课题组在中心北海竹林基地和山口红树林区进行了若干地表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