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1年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立项名单,由北京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和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联合申报的“北部湾红树林湿地变化高分遥感智能提取与修复保护空间优化研究“项目喜获资助。该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蒋卫国教授牵头主持,我中心刘文爱研究员承担课题”北部湾红树林湿地修复过程成效分析与潜力评价研究“,课题直接经费50万元。 该课题面向广西北部湾红树林湿地保护和修复的战略需求,重建北部湾2004-2023年红树林湿地时空修复过程,挖掘分析红树林湿地修复时空变化过程,评估红树林修复成效,评价红树林湿地适宜修复潜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围绕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聚焦区域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创新,推动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撰稿:薛云红 审核:周浩郎...
-
2021年7月30日上午,国道G228丹东至东兴广西滨海公路龙门大桥、大风江大桥红树林湿地修护与恢复项目-北海红树林恢复工程的启动仪式在合浦县西场镇新更楼海堤(安乐村委1林班)顺利举行。项目监督单位北海市自然资源局陈晓毛三级调研员、项目业主单位广西欣港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罗翠丽副总经理、监理单位武汉桥梁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郭磊副总监、实施单位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范航清研究员、北海市林业工作站庞万伟站长、合浦县林业局庞启宏林政股长、合浦县西场镇洪基振镇长、北海市亿森林业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苏福敏总经理等领导及相关人员出席仪式。 项目启动仪式由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莫竹承副研究员主持。首先,陈晓毛代表项目监督单位致辞,指出该项目是贯彻习总书记“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希望在保证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加快工程建设。随后,罗翠丽代表业主单位对自然资源局等部门的支持表示感谢,她希望科学实施项目,力争该项目成为行业典范。洪基振代表西场镇党委、政府表示将全力支持项目建...
-
2021年5月26日,由神祥金副研究员、姜明研究员、吕宪国研究员和刘兴土院士等20名来自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12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联合撰写的学术文章“中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和《Aboveground biomass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erbaceous marsh vegetation in China》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杂志中英文期刊同步在线发表。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范航清研究员是该论文合作者之一。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旨在报道地质科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和空间科学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利用全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实地调查数据,结合中国沼泽湿地分布数据集,首次从全国尺度对中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生态修复与价值评估是重要基础和保障。 2021年5月23日,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在中心学术报告厅举办了“生态修复与价值评估学术报告会”。会议梳理了生态修复的理论、逻辑、核心问题与技术,交流了价值评估的技术与实践。会议由主任助理邱广龙副研究员主持,中心主任范航清研究员及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广西大学温远光教授、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叶属峰教授级高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赵全民研究员和厦门大学王文卿教授等应邀出席会议并做主题报告,参会人员就专家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 此次报告会从海岸带生态修复理论、海域使用的角度探讨了生态保护修复与价值评估、价值实现的联系,并以中国红树林生态恢复为典型案例,提出了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思路和借鉴方...
-
2021年5月11日,根据《广西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绩效考核暂行办法》(桂科基字〔2017〕99号)和《自治区科技厅关于开展2020年度广西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桂科基字〔2020〕100号)的要求,受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的委托,广西科技经济开发中心成立大型共享仪器现场核查专家组对中心共享的三台大型仪器运转和共享情况进行了现场核查。专家组由桂林理工大学程小辉教授、广西民族大学雷福厚教授和广西大学蔡卓教授组成。广西科技经济开发中心贾艳桦主任和梁丽君陪同考核。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测试室副主任谭趣孜汇报了中心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情况,专家组对中心大型仪器的服务效果、服务质量、信息公开和组织管理等情况进行了逐一核查,现场查看了仪器,查阅了共享服务相关原始记录、服务项目合同、服务评价情况、有效认证资质和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等,形成了现场核查意见。专家组认为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大型科研共享仪器绩效评估报告》与现场核查结果相符。建议中心进一步完善仪器共享相关原始记录,将共享仪器纳入广西大型仪器共享服务网进...
-
为深入贯彻落实《广西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的实施意见》以及科技厅对各单位广泛组织开展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等文件精神,我中心/重点实验室于2021年1月19日下午组织召开了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会,重点实验室全体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动员会。 廖馨副研究员汇报了科技厅的文件精神,总结了2021年国基申报指南的变化。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国基项目,我中心/重点实验室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本年度申报国基的科研人员,无论申报的项目立项与否,均可优先获得重点实验室系统性课题经费的支持;获得立项的科研人员,年度考核优先评优。 2021年度,除传统“面青地”项目外,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广西)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引导和支持科研人员围绕广西的优势特色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动员会上,与会者也对和我中心相关的“环境与生态”领域的项目指南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撰稿:廖 馨 照片:潘良浩 审核:周浩郎 ...
-
红树林、海草、珊瑚礁是海洋中重要的生态系统,因众多海洋生物栖息其中而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为了展示和研究其间生态连通性,中心设计了红树林-海草-珊瑚礁模拟生境,于2021年1月完成设备制作、安装、调试并正式投入运行。 中心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模拟生境包含7组独立的生境体系,模拟红树林、海草、珊瑚礁生境并实现温度、盐度、pH、光照等环境因子的精准控制。生态连通性模拟生境包含红树林-海草-珊瑚模拟生境结构和展示生态连通性的标志性物种。 该套模拟系统将红树林、海草、珊瑚礁三大生态系统模拟于同一水族箱内,直观地呈现了三大生态系统的生境和景观,展示了生态系统连通性,可供开展探讨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和生物流动的研究。该模拟生境是北海市最大的珊瑚礁模拟系统,可暂养珊瑚礁生物,如造礁石珊瑚、柳珊瑚、海葵、海星、海胆等,并可开展这些生物的救助和养殖。目前中心正在进行“珊瑚礁生物救助基地”、“珊瑚礁科普教育基地”的申请和论证工作。 撰稿:林明晴、王欣 图片:林明晴 审核:周...
-
2020年12月12日,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学术委员会2020年年会在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召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小勇教授等12位委员出席。会议由陈小勇教授主持,实验室主任助理廖馨副研究员汇报了实验室2020年年度工作、基金课题、“十四五”学科发展规划等情况。学术委员们对实验室年度工作进行了评议,审议了实验室基金课题立项、结题和评优,并讨论了实验室“十四五”学科发展规划。对重点实验室一年的成绩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1.本年度实验室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影响力显著提升,特别是依托广西自治区人才小高地,有力推动了实验室的发展。 2.同意3项实验室系统性课题和2项开放课题结题,审议通过10项系统性课题和4项开放课题立项。 3.实验室“十四五”发展规划框架前瞻性强并切合实际。 委员们还提出了以下建议: 1.加强标志性成果的提炼和实验室成果的宣传。 2.为了进一步交流和引才,建议联合高水平院校举办青年学者论坛。 3.面向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需求及学科前沿,进一步凝炼“十四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