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1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施华宏教授应邀在学术报告厅为中心研究人员做了“海洋塑料污染”的学术报告,从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由来、国内外动态、海洋大塑料垃圾的监测与清理、微塑料的分析方法、微塑料的生态风险和广西海洋塑料污染等6个方面对海洋塑料污染做了全面的阐释,使中心科研人员对海洋塑料污染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双方就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开展微塑料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热点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施华宏教授是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杂志副主编。主要开展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其毒性机理研究。2014年以来开始从事海洋微塑料污染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微塑料可以通过食盐、海鲜和空气等多种途径进入人类食物链,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和政府报告广泛引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重点研发课题1项和其他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科研论文150多篇,入选2020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撰稿:史小芳 供图:史小芳 审核:周浩郎...
-
2021年11月25日,北海市海城区第六小学师生一行52人来访中心,开展“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实践教育活动。在刘成辉引导下,同学们参观了中心微缩湿地、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境模拟实验室和标本馆,同时听取了讲解,激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活动帮助师生们认识了红树林、海草和珊瑚,了解了它们在海洋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更明白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做海洋环境保护者,保护好成千上万的海洋生物,让人类和海洋和谐相处。 撰稿和供图:刘成辉 审核:周浩郎...
-
2021年9月25日到9月2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北海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市委党校召开。中心刘文爱副研究员、廖馨副研究员两人入选北海市政协第十一届委员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中心的两位科研工作者充分发挥界别优势,从自身职能出发,牢记中国共产党北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中对北海市未来五年的规划和期望,积极建言献策。 大会期间,刘文爱提交了《关于北海红树林鱼藤防治的建议》的提案,呼吁北海市重视鱼藤对红树林的危害,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治理并防止鱼藤蔓延。廖馨在分组讨论时做了《加强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建议能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提升公众海洋意识,加强科研支持,提升监测水平。 两位新委员表示,在履职的5年间,将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广泛调研,更好的为北海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撰稿、供图:廖馨 审核:周浩郞...
-
沙田柚,据传果名乃当年清帝乾隆所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深受市场青睐。往年,一到沙田柚成熟的金秋十月,容县往往果商云集,沙田柚之乡也不免“一柚难求”。今年,又逢沙田柚成熟的季节,时间来到了寒风料峭的11月初,可从容县沙田柚国农那里传来的消息却是,大量柚子仍挂枝头,盼人来摘。 急果农之所急。2021年11月11日,中心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组织了赴玉林容县开展“爱心助农”摘柚子活动,一为帮助农民采摘柚子,二为感受现代农业给农村带来的乡村振兴变化。中心员工纷纷响应,约40人参加了“爱心助农”之旅。在活动地点——容县自良镇云松村的观林沙田柚种植示范点,中心员工们登上柚山,撸起袖子摘起了柚子。不一会,金灿灿的柚子垒成了堆,像金山,映亮了大家的笑脸。通过实地助农摘柚,中心员工们切实感受了乡村振兴的变化——现代农机日渐普及,农村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笑脸比比皆是,柚子亩产节节攀升。 撰稿...
-
2021年9月12日-17日,中心副研究员廖馨参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海南中国改革研究院举办的广西中青年高层次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班。 培训班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培训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拓宽人才工作视野,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努力形成人人成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聪明才智支撑“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伟大使命。全区共50余名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参加了培训。 培训采用专题授课、现场教学、互动交流等方式,海南中改院邀请了中科院、南海研究院以及海南高校等专家,围绕离岸贸易、乡村振兴、海洋战略与经济、国际旅游消费、向海经济等内容为学员进行专题授课。 撰稿、供图:廖馨 审核:周浩郎...
-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即将在我国昆明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为了配合此次会议的召开,2021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展现检察机关经验做法,引导各地检察机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持续深入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的独特效用。由中心科技支撑助力完成的“保护红树林生存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为14个典型案例之一。 中心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广西红树林生物资源调查(课题编号:2017FY100704)”研究发现,广西现存的小花老鼠簕种群数量已不足2000株,分布范围极小,生境狭窄,易受干扰,处境严峻。小花老鼠簕属IUCN濒危等级(EN),亟需开展抢救性保护和物种恢复(论文“广西珍稀濒危真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分布及种群特征”发表于《广西科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2020年9月,课题组监测发现小花老鼠簕主分布点外滩涂修建了虾塘,阻断了小花老鼠簕生境的海水联系,若不及时采...
-
2021年10月22日至25日,第十届中国红树林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及红树林保护与恢复国家创新联盟第二次大会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主办,红树林保护与恢复国家创新联盟和广东南洋长胜酒店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生态环境专家、学者、环境管理政府官员、民间团体成员参会。因疫情防控要求控制与会人数,中心仅3名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与会代表就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红树林生态过程与功能、红树林蓝碳与碳中和及红树林生态监测、管理与自然教育等主题进行了现场讲座交流。中心范航清研究员作“红树植物个体、群落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逻辑关系与算法”为题的大会主题报告,潘良浩和苏治南分别作“广西红树林生物资源”和“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的养殖影响研究”报告。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考察了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本次会议,搭建了红树林研究者、管理者、民间团体及政府部门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推动了...
-
2021年11月16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105位学生在5名老师的带领下,来访中心,展开滨海科学研学之旅,周浩郎接待来访师生。 在中心迷你滨海湿地,周浩郎为师生们讲解了什么是滨海湿地,广西滨海湿地有哪些特点。学生们饶有兴趣,更被模拟小气候的逼真氛围所感染。 在理学实验室楼大厅,周浩郎向师生们介绍了中心的科研重点内容。在周浩郎的引导下,同学们参观了珊瑚馆。面对水族箱中色彩斑斓的珊瑚和珊瑚鱼,同学们目不暇接,连珠炮式地提出一串问题,周浩郎一一给予了生动的解答。 来到理学实验室楼4楼的标本展示馆,同学们仿佛进入了珊瑚的迷宫,他们惊讶于多姿的珊瑚,对自然界造物的本领感叹不已。周浩郎从白骨壤的科学画作谈起,向同学讲解了红树林、海草、珊瑚礁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重要性以及与人类的关联,从儒艮离开广西海域的故事,描述了海草几十年的变化所带来的生态影响,启发了同学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思考。 结束在中心的参观后,周浩郎陪同师生们来到下村的海边,近距离感受了红树林,没见过红树的师生们感慨于大海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