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9月12日-17日,中心副研究员廖馨参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海南中国改革研究院举办的广西中青年高层次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班。 培训班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培训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拓宽人才工作视野,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努力形成人人成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聪明才智支撑“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伟大使命。全区共50余名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参加了培训。 培训采用专题授课、现场教学、互动交流等方式,海南中改院邀请了中科院、南海研究院以及海南高校等专家,围绕离岸贸易、乡村振兴、海洋战略与经济、国际旅游消费、向海经济等内容为学员进行专题授课。 撰稿、供图:廖馨 审核:周浩郎...
-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即将在我国昆明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为了配合此次会议的召开,2021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展现检察机关经验做法,引导各地检察机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持续深入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的独特效用。由中心科技支撑助力完成的“保护红树林生存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为14个典型案例之一。 中心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广西红树林生物资源调查(课题编号:2017FY100704)”研究发现,广西现存的小花老鼠簕种群数量已不足2000株,分布范围极小,生境狭窄,易受干扰,处境严峻。小花老鼠簕属IUCN濒危等级(EN),亟需开展抢救性保护和物种恢复(论文“广西珍稀濒危真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分布及种群特征”发表于《广西科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2020年9月,课题组监测发现小花老鼠簕主分布点外滩涂修建了虾塘,阻断了小花老鼠簕生境的海水联系,若不及时采...
-
2021年10月22日至25日,第十届中国红树林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及红树林保护与恢复国家创新联盟第二次大会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主办,红树林保护与恢复国家创新联盟和广东南洋长胜酒店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生态环境专家、学者、环境管理政府官员、民间团体成员参会。因疫情防控要求控制与会人数,中心仅3名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与会代表就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红树林生态过程与功能、红树林蓝碳与碳中和及红树林生态监测、管理与自然教育等主题进行了现场讲座交流。中心范航清研究员作“红树植物个体、群落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逻辑关系与算法”为题的大会主题报告,潘良浩和苏治南分别作“广西红树林生物资源”和“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的养殖影响研究”报告。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考察了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本次会议,搭建了红树林研究者、管理者、民间团体及政府部门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推动了...
-
2021年11月16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105位学生在5名老师的带领下,来访中心,展开滨海科学研学之旅,周浩郎接待来访师生。 在中心迷你滨海湿地,周浩郎为师生们讲解了什么是滨海湿地,广西滨海湿地有哪些特点。学生们饶有兴趣,更被模拟小气候的逼真氛围所感染。 在理学实验室楼大厅,周浩郎向师生们介绍了中心的科研重点内容。在周浩郎的引导下,同学们参观了珊瑚馆。面对水族箱中色彩斑斓的珊瑚和珊瑚鱼,同学们目不暇接,连珠炮式地提出一串问题,周浩郎一一给予了生动的解答。 来到理学实验室楼4楼的标本展示馆,同学们仿佛进入了珊瑚的迷宫,他们惊讶于多姿的珊瑚,对自然界造物的本领感叹不已。周浩郎从白骨壤的科学画作谈起,向同学讲解了红树林、海草、珊瑚礁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重要性以及与人类的关联,从儒艮离开广西海域的故事,描述了海草几十年的变化所带来的生态影响,启发了同学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思考。 结束在中心的参观后,周浩郎陪同师生们来到下村的海边,近距离感受了红树林,没见过红树的师生们感慨于大海的神...
-
2021年9月13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生物海洋学与底栖生态学研究室慕芳红副教授一行五人到访中心,在学术报告厅为中心研究人员做了“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及食性研究”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小型底栖桡足类和我国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食性研究的相关内容。出席研讨会的中心研究人员就感兴趣的问题,与慕副教授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双方表达了在珊瑚礁、海草生态系统的小型底栖动物分类与生态学研究上开展合作的兴趣并达成初步意向。 慕芳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海洋学、底栖生态学、海洋桡足类分类及系统发育等,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主要在研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红树林凋落叶附生猛水蚤的多样性及食性研究”。 本次学术交流前,在中心人员协助下,慕芳红副教授课题组前往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竹林基地附近的红树林区和垌尾红树林区,采集了不同红树林群落类型的小型底栖动物样品。 于中心合影 学术报告现场 参观中心标本馆与珊瑚馆 于中心滨海生...
-
2021年9月9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张继伟教授级高工一行5人来访,到中心开展北部湾海洋环境管理现状调研与学术交流,中心周浩郎研究员、主任助理邱广龙副研究员等接待了海洋三所一行。 目前,海洋三所正实施国家亚洲合作资金项目--典型海湾生态保护与管理示范研究,计划以中越边境旁的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开展项目研究。双方就项目的实施进行了交流,内容涉及北部湾近岸海洋环境监测调查、海洋环境综合管理和政策建议、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与保护、典型生境如红树林、海草生态系统管理保护、富营养化现状及管理对策等方面。双方还深入交流了国际合作项目的流程和管理方式。会后,海洋三所一行参观了中心的珊瑚室和标本室。 海洋三所与中心在红树林、海草等典型生态系统监测与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目前共建有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科学观测研究站”。 撰稿:潘良浩 审核:周浩郎 供图:潘良浩...
-
2021年7月6日和14日,广西干部学院分别组织九三学社广西各市委委员培训班和九三学社广西青海骨干社员暨各市委委员培训班共180人到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基地参观学习,并开展现场教学活动。 创新基地主任谭凡民副研究员向培训班学员介绍了创新基地的建设理念、发展规划及在研项目情况,并详细介绍和讲解了我区创新驱动发展重大专项《虾塘红树林生态农牧场构建与示范》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学员们参观了红树林生态及气候模拟系统、林蟹贝共生海水生物净化系统、地埋管网原位生态养殖系统、红树及耐盐植物培育系统等,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家就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等展开了讨论,希望有机会能够进一步交流学习。 图1 九三学社广西各市委委员培训班合影留念 图2 九三学社广西青海骨干社员暨各市委委员培训班合影留念 图3 现场教学 撰稿:...
-
2021年7月4日,保护国际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刘晓海、项目总监张诚、项目经理吴伟玲一行三人来访。 上午,保护国际基金会一行前往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基地参观考察,了解基地建设和项目进展,还与基地人员交流并深入讨论了中心在研的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可持续利用模式及基地的运营方式。下午,保护国际基金会一行在参观了中心的标本展示室后,与中心相关人员在学术报告厅进行了座谈。会上,中心主任范航清研究员介绍了当前我国红树林生态恢复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方式,分享了《虾塘红树林生态农牧场构建与示范》项目施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首席代表刘晓海认为双方可以开展合作,复制和推广对虾塘红树林生态修复和生态养殖模式。双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会后,范航清主任向刘晓海代表赠送了中心撰写的《红树林》及生态恢复系列专著。 撰稿:童立豪、潘良浩 供图:潘良浩、谭凡民 审核:周浩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