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2021年9月13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生物海洋学与底栖生态学研究室慕芳红副教授一行五人到访中心,在学术报告厅为中心研究人员做了“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及食性研究”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小型底栖桡足类和我国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食性研究的相关内容。出席研讨会的中心研究人员就感兴趣的问题,与慕副教授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双方表达了在珊瑚礁、海草生态系统的小型底栖动物分类与生态学研究上开展合作的兴趣并达成初步意向。 慕芳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海洋学、底栖生态学、海洋桡足类分类及系统发育等,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主要在研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红树林凋落叶附生猛水蚤的多样性及食性研究”。 本次学术交流前,在中心人员协助下,慕芳红副教授课题组前往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竹林基地附近的红树林区和垌尾红树林区,采集了不同红树林群落类型的小型底栖动物样品。 于中心合影 学术报告现场 参观中心标本馆与珊瑚馆 于中心滨海生...
  • 2021-09-12
    2021年9月9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张继伟教授级高工一行5人来访,到中心开展北部湾海洋环境管理现状调研与学术交流,中心周浩郎研究员、主任助理邱广龙副研究员等接待了海洋三所一行。 目前,海洋三所正实施国家亚洲合作资金项目--典型海湾生态保护与管理示范研究,计划以中越边境旁的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开展项目研究。双方就项目的实施进行了交流,内容涉及北部湾近岸海洋环境监测调查、海洋环境综合管理和政策建议、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与保护、典型生境如红树林、海草生态系统管理保护、富营养化现状及管理对策等方面。双方还深入交流了国际合作项目的流程和管理方式。会后,海洋三所一行参观了中心的珊瑚室和标本室。 海洋三所与中心在红树林、海草等典型生态系统监测与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目前共建有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科学观测研究站”。   撰稿:潘良浩 审核:周浩郎 供图:潘良浩...
  • 2021-07-16
    2021年7月6日和14日,广西干部学院分别组织九三学社广西各市委委员培训班和九三学社广西青海骨干社员暨各市委委员培训班共180人到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基地参观学习,并开展现场教学活动。 创新基地主任谭凡民副研究员向培训班学员介绍了创新基地的建设理念、发展规划及在研项目情况,并详细介绍和讲解了我区创新驱动发展重大专项《虾塘红树林生态农牧场构建与示范》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学员们参观了红树林生态及气候模拟系统、林蟹贝共生海水生物净化系统、地埋管网原位生态养殖系统、红树及耐盐植物培育系统等,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家就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等展开了讨论,希望有机会能够进一步交流学习。 图1 九三学社广西各市委委员培训班合影留念 图2 九三学社广西青海骨干社员暨各市委委员培训班合影留念 图3 现场教学                                                       撰稿:...
  • 2021-07-12
    2021年7月4日,保护国际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刘晓海、项目总监张诚、项目经理吴伟玲一行三人来访。 上午,保护国际基金会一行前往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基地参观考察,了解基地建设和项目进展,还与基地人员交流并深入讨论了中心在研的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可持续利用模式及基地的运营方式。下午,保护国际基金会一行在参观了中心的标本展示室后,与中心相关人员在学术报告厅进行了座谈。会上,中心主任范航清研究员介绍了当前我国红树林生态恢复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方式,分享了《虾塘红树林生态农牧场构建与示范》项目施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首席代表刘晓海认为双方可以开展合作,复制和推广对虾塘红树林生态修复和生态养殖模式。双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会后,范航清主任向刘晓海代表赠送了中心撰写的《红树林》及生态恢复系列专著。     撰稿:童立豪、潘良浩 供图:潘良浩、谭凡民 审核:周浩郎  ...
  • 2021-06-11
    2021年6月7日,广西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吕郁彪率人事处、条件财务处、合作发展处党员干部三人到红树林中心开展调研并与中心人员座谈。 在座谈会上,吕郁彪认真听取了中心支部书记范航清有关中心近期开展党史教育活动的情况汇报以及中心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计划。吕郁彪传达了区委党史学习教育相关会议精神,肯定了中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强调要结合广西科学院科技创新的特点,体现“把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的成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为实现科技自主自强贡献力量。 吕郁彪还指出,在党成立100年之际,要承担肩上的重大历史责任,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为此,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学习党史,要知道“为何学”;二是学习党史,要知道“学什么”;三是学习党史,要知道“怎么学”。要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学在经常,学在日常,常思常省,将党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图 1 副院长吕郁彪及三名广西科学院党员干部在座谈会上 图 2...
  • 2021-06-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生态修复与价值评估是重要基础和保障。 2021年5月23日,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在中心学术报告厅举办了“生态修复与价值评估学术报告会”。会议梳理了生态修复的理论、逻辑、核心问题与技术,交流了价值评估的技术与实践。会议由主任助理邱广龙副研究员主持,中心主任范航清研究员及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广西大学温远光教授、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叶属峰教授级高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赵全民研究员和厦门大学王文卿教授等应邀出席会议并做主题报告,参会人员就专家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 此次报告会从海岸带生态修复理论、海域使用的角度探讨了生态保护修复与价值评估、价值实现的联系,并以中国红树林生态恢复为典型案例,提出了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思路和借鉴方...
  • 2021-06-10
    2021年5月22日至23日,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活动暨第三十届广西科技活动周•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成就展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展会现场人头攒动,840多项科技成果引人瞩目,精彩纷呈。展会设置了“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展区、“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区、高校院所展区、创新合作成果展区、乡村振兴展区、科技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果展区、科普互动区、科技成果路演区8大展区。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号召和遵照广西科学院的指示,以饱满的姿态,精心的准备参加了此次“两周一展”活动。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作为广西科学院的代表性成果在高校院所展区展出。同时,在科普互动区,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通过视频播放、海报展示、标本展出等方式全方位展示珊瑚礁生态系统及其代表性物种,介绍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普及了珊瑚等海洋生物知识,提高了公众对海洋生态环保的意识。 广西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志民参加科技周开幕式并亲临现场指导。 图1 广西科学...
  • 2021-06-10
    2021年5月11日,中国太平洋学会换届工作会议在海南三亚市召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作为中国太平洋学会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的依托单位,应邀参加此次会议。大会审议了中国太平洋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以及学会章程修订草案,选举出中国太平洋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225人。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会长、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研究员和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秘书长史小芳被推选为中国太平洋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太平洋学会是太平洋地区海洋领域的国家级社团组织,致力于倡导和组织太平洋地区各国海洋组织、海洋工作者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学科的合作,共同就海洋领域重大问题开展行动和组织研究。2016年7月,经中国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中国太平洋学会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获准设立,依托单位为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充分利用太平洋学会的平台优势,积极参加太平洋学会的活动,显著提升了学术影响力。在太平学学会的带领下,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将一如既往地开展红树林和海草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争取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