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7日,广西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吕郁彪率人事处、条件财务处、合作发展处党员干部三人到红树林中心开展调研并与中心人员座谈。 在座谈会上,吕郁彪认真听取了中心支部书记范航清有关中心近期开展党史教育活动的情况汇报以及中心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计划。吕郁彪传达了区委党史学习教育相关会议精神,肯定了中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强调要结合广西科学院科技创新的特点,体现“把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的成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为实现科技自主自强贡献力量。 吕郁彪还指出,在党成立100年之际,要承担肩上的重大历史责任,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为此,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学习党史,要知道“为何学”;二是学习党史,要知道“学什么”;三是学习党史,要知道“怎么学”。要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学在经常,学在日常,常思常省,将党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图 1 副院长吕郁彪及三名广西科学院党员干部在座谈会上 图 2...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生态修复与价值评估是重要基础和保障。 2021年5月23日,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在中心学术报告厅举办了“生态修复与价值评估学术报告会”。会议梳理了生态修复的理论、逻辑、核心问题与技术,交流了价值评估的技术与实践。会议由主任助理邱广龙副研究员主持,中心主任范航清研究员及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广西大学温远光教授、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叶属峰教授级高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赵全民研究员和厦门大学王文卿教授等应邀出席会议并做主题报告,参会人员就专家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 此次报告会从海岸带生态修复理论、海域使用的角度探讨了生态保护修复与价值评估、价值实现的联系,并以中国红树林生态恢复为典型案例,提出了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思路和借鉴方...
-
2021年5月22日至23日,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活动暨第三十届广西科技活动周•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成就展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展会现场人头攒动,840多项科技成果引人瞩目,精彩纷呈。展会设置了“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展区、“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区、高校院所展区、创新合作成果展区、乡村振兴展区、科技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果展区、科普互动区、科技成果路演区8大展区。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号召和遵照广西科学院的指示,以饱满的姿态,精心的准备参加了此次“两周一展”活动。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作为广西科学院的代表性成果在高校院所展区展出。同时,在科普互动区,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通过视频播放、海报展示、标本展出等方式全方位展示珊瑚礁生态系统及其代表性物种,介绍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普及了珊瑚等海洋生物知识,提高了公众对海洋生态环保的意识。 广西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志民参加科技周开幕式并亲临现场指导。 图1 广西科学...
-
2021年5月11日,中国太平洋学会换届工作会议在海南三亚市召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作为中国太平洋学会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的依托单位,应邀参加此次会议。大会审议了中国太平洋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以及学会章程修订草案,选举出中国太平洋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225人。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会长、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研究员和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秘书长史小芳被推选为中国太平洋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太平洋学会是太平洋地区海洋领域的国家级社团组织,致力于倡导和组织太平洋地区各国海洋组织、海洋工作者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学科的合作,共同就海洋领域重大问题开展行动和组织研究。2016年7月,经中国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中国太平洋学会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获准设立,依托单位为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充分利用太平洋学会的平台优势,积极参加太平洋学会的活动,显著提升了学术影响力。在太平学学会的带领下,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将一如既往地开展红树林和海草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争取推...
-
2021年5月26日,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又一次参加北海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活动周活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多年来,中心不仅连年参加在南宁举办的广西科技活动周活动,也一次不落地出现在北海市的科技活动周现场,还多次在海洋日、环境日、地球日等时间节点积极开展科普,以提高民众科学意识为己任,努力实践科技服务社会的初心和使命。 在本次北海市科技活动周现场,中心工作人员接待了到场的市民和群众,热心地为他们科普红树林、珊瑚礁和候鸟知识。科普是科研机构的义务和责任,义不容辞,对此,中心一直谨记并付诸行动,几十年来未曾懈怠。当红树林更为人所知,当珊瑚礁保护更多人参与,当迁飞候鸟更多人关注,便体现了科普工作的重要,彰显了科普工作的价值。开展科普,中心将持之以恒;服务社会,中心会一如既往。 图 1 中心参加北海市科技活动周活动的科普资料和宣传品 图 2 中心工作人员在北海市科技活动周现场为群众科普候鸟知识 作者:周浩郎 照...
-
2021年5月6-16日,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宋桂雪教授团队一行3人到我中心进行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实验及交流,并到北海垌尾红树林区进行了红树林湿地样品的采集与初步分析。 中心红树林与滨海湿地研究室潘良浩助理研究员接待了宋教授团队一行并于5月6日、5月11日陪同研究团队前往北海垌尾红树林区进行了红树林湿地表层间隙水、沉积物及植物样品的采集,并在室内进行了红树林间隙水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提取分析。 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方面表示希望能根据广西典型滨海湿地的特征,结合国家需求研究海洋负排放、蓝碳技术,加强在海岸带湿地沉积物/土壤有机质、DOM分子组成、有机结构等的基础研究,希望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开展更多实质性的交流与更深入的合作。 于垌尾红树林区合影 于垌尾红树林区进行样品采集 红树林间隙水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提取分析 撰稿:潘良浩 照片:潘良浩 审核:周浩郎 ...
-
2021年5月6日,《广西科学》和《广西科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黎贞崇和副主任陆雁前来中心为科研人员做专题讲座,分享《广西科学》与《广西科学院学报》办刊特色及发展思路和《广西科学》与《广西科学院学报》专刊的组织和实施。黎贞崇副主编从办刊特色和办刊经验方面介绍了两刊的发展历程,陆雁副主任从专刊策划目的、专刊组织实施过程和出版效果分析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专刊出版的经验。 《广西科学》和《广西科学院学报》是广西科学院开办的两个综合类地方性科技期刊,其中《广西科学》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综合性理工农医类的核心期刊。黎贞崇副主编对中心在期刊发展壮大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编辑部还就策划中心成立三十周年专刊相关事宜与中心领导及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专刊在记录中心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同时,增强期刊和中心的学术影响力。 《广西科学》和《广西科学院学报》编辑部工作人员此次来访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动下基层服务科研人员,为科研人员答疑解惑,给科研人员指点迷津,是编辑部服务科研、...
-
2021年4月25日,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CAMC)”的支持下,由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主办,北海新绎游船有限公司、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和北海探索潜水运动基地有限公司协办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培训在广西涠洲岛启动,为期4天。本次培训内容聚焦于珊瑚礁保护、渔民水下作业安全、替代生计、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公众宣传等方面内容。 当日上午,为了让学员更了解珊瑚礁生态系统及其资源现状,主办方分别邀请了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周浩郎研究员做题目为《珊瑚礁健康与珊瑚礁鱼类》的报告,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王欣副研究员做题目为《珊瑚礁监测及生态修复》的报告,广西防城港市档案馆副馆长苏搏题目为做《珊瑚礁生态系统与渔业资源保护探讨》的报告和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周佳俊老师做题目为《老鼠、海鸟和珊瑚礁之间的生态联系以及相应的保护对策》的报告。 珊瑚礁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其退化和与我们息息相关。希望通过此次培训,能让学员们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及其渔业资源现状有所认知。同时,也借此展开宣传...





